2017年2月2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1(2017)》發布會暨中國法院信息化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出席發布會并致辭。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黨委書記陳甦主持。
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室主任、《法治藍皮書》執行主編呂艷濱,副研究員王小梅,副研究員栗燕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信息技術處處長佘貴清,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王勇,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副主任熊一森分別就藍皮書的專題報告作內容發布。
《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1(2017)》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17年首次推出。本卷藍皮書圍繞《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確定的頂層設計、系統建設、保障體系、應用成效等四個方面55項重點建設任務,對中國法院2016年建設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打造“智慧法院”的成效進行了總結分析。
藍皮書認為,以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智慧法院已在全國法院生根發芽,促進了人民法院工作向服務便捷化、審判智能化、執行高效率、管理科學化、公開常態化、決策精準化發展,為2017年底總體建成智慧法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報告指出,專網全覆蓋為全業務網上辦理奠定了堅實基礎,訴訟服務平臺建設加速推進全流程審判執行要素依法公開,面向法官、訴訟參與人和政務部門提供智能化服務初見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成功向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轉型升級,為審判執行、司法管理和國家治理專題研究提供了數據化和智能化的服務手段。
《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1(2017)》圍繞審判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推進司法公開、信息化助力基本解決執行難、司法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總結了全國法院信息化的進展。藍皮書還選取部分地方法院的實踐,分析了地方法院信息化及信息化助力提升司法質效、助力訴訟服務、助力司法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進展情況。
附件⑴: 會議議程
一、致辭
李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許建峰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
謝壽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研究員;
二、成果發布
1.發言人:呂艷濱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室主任研究員,《法治藍皮書》執行主編
發言主題:2016年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及2017年展望
2.發言人:王小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言主題:信息化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3.發言人: 栗燕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言主題:信息化助力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
4.發言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佘貴清
發言主題:北京法院服務統一裁判尺度的大數據研究
5.發言人: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王勇
發言主題:廣州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設實踐(2015)
6.發言人: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熊一森
發言主題:蘇州法院智慧審判中電子卷宗+語音識別深度應用調研報告
附件⑵: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與社科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1(2017)》發布會,并推出“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
報告認為,2016年,各級人民法院在全面建成以互聯互通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基礎上,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轉型升級,按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確定的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系統建設、強化保障體系、提升應用成效等四個方面55項重點建設任務要求,加快建設以數據為中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并在各級法院積極響應、開拓創新的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法院系統已經實現了網絡全覆蓋,全國3520個法院、9277個人民法庭和海事派出法庭全部接入法院專網。在此基礎上,繼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司法公開平臺之后,中國庭審公開網和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的上線進一步推進了線上司法公開的節奏。以“智審”系統為代表的一批智能化輔助辦案系統成功上線,使面向法官、訴訟參與人和政務部門的智能化服務初見成效。
一年來,以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智慧法院已具雛形。
2016年,“智慧法院”建設被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寫進《“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按照規劃,2017年,人民法院將總體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初步形成智慧法院,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辦案質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報告指出,雖然目前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各地法院信息化的整體水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例如,一些地區上下級法院之間、不同信息系統間體系不能全面互聯互通,執行不同的技術標準,應用程序煩瑣復雜,或平臺分散重復建設。電子流程和紙質流程尚未全面銜接,其法律效力的異同也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制度性規定,以促進互聯網訴訟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此外,還有部分法官不熟悉互聯網技術,或缺乏相應工作能力,對信息化理解較為膚淺,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報告認為,消除法官對于互聯網的心理障礙,提升其對“互聯網+人民法院工作”的思想認識是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工作的關鍵。
此外,各地網絡資源發展不均衡、技術業務和效果的平衡性較為欠缺、信息公開碎片化、信息安全受威脅、工作失誤等問題,也仍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報告提出,可以應用互聯網云技術、人才培養、建立民享型大數據、加強全面安全管理等方式,逐步解決上述問題。
2016年,中國法院實現網絡覆蓋最廣、業務支撐最全、公開力度最強、數據資源最多、協調范圍最大,引起全球同行的廣泛關注。為了客觀、科學地對法院信息化建設成效進行評估,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及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設計了“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
該體系包含服務法官、服務當事人和律師、服務社會公眾三個評價組合,分別占30%、40%、30%的權重,同時進一步拆分為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包含了卷宗電子化、網上辦案、在線繳費、電子送達、遠程接訪、律師排期避讓、平臺建設等多個細分項目,對法院信息化進行了全面而細節化的審視和分析。
據項目組負責人介紹,將適時推出評估報告,從第三方角度客觀評估中國法院體系信息化進程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