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信息化旨在通過在人大立法、監督、決定重大事項和人事任免等各項工作中,系統、全面地運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資源,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近20年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導,信息資源為核心,信息網絡為載體,不斷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戰略的實施,人大信息化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中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經之路,不僅創新了人大工作方式,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還進一步開辟了人大工作民主化的新途徑,為增強人大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作出貢獻。通過實踐,我們感到人大信息化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首先,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是民主法制發展的需要。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通過人大信息化建設,開設面向廣大群眾的網絡窗口,在建設“民意機關”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實現法律法規要求的人大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使人大工作接受社會監督;二是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正確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三是發揮網絡優勢,方便群眾在網上反映意見、建議和訴求,進一步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促進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渠道。
第二,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是推進代表工作的需要。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臺為人大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開辟了新的渠道,同時也便于代表及時全面地了解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府兩院”開展工作的情況,進一步保障了代表的知情權,為代表履職提供信息化服務。
第三,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是提高機關工作效率的需要。面對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只有持續推進機關工作信息化,有效整合信息資源,逐步實現傳統辦公模式向現代辦公模式轉變,才能促進人大常委會機關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
此外,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也是新時期拓展人大宣傳工作領域的需要。隨著信息應用的普及和網絡文化的發展,社會對信息公開的需求越來越高,互聯網絡依靠自身新媒體的特色優勢,已經成為宣傳人大制度、展示人大工作的重要陣地,逐步與傳統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臺、電視臺形成輿論合力,為民主政治發展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二、上海人大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與主要目標
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信息化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0年開始,是信息化建設的起步階段,各項工作在摸索中前進;第二階段從1996年開始,分別為機關內部、人大系統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三個網絡基本建成,信息化建設“從無到有”,初具雛形;2003年起進入“逐步完善”的第三階段,經過升級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六大系統”、“五大網絡”和“四大平臺”為主體的信息化建設新格局。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總體要求,以及人大信息化發展的整體目標,結合上海人大工作的實際需要,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以實現信息共享、協同工作為主線,探索信息資源整合、應用的新途徑,強化信息化管理職能,加強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適應人大工作發展的需要,切實為常委會領導決策、代表履職和機關人員工作提供支持與保障。
(二)實施原則
堅持以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加強應用、服務為本,保障安全、制度規范,節約高效、適度外包為原則,全面推進人大信息化建設。
(三)主要目標
基本完成人大主要業務應用系統的建設,進一步形成人大業務應用系統的總體框架;基本建成符合人大工作特點和要求的信息資源庫和信息服務系統,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建設高速寬帶網絡并充分利用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資源,實現與全國人大、市委、“一府兩院”、區縣人大聯網,建立面向代表、公眾和機關工作人員的網絡交互平臺,初步形成上海人大系統信息和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四)基本框架
多年來,上海人大在實踐中結合人大工作的特點,逐步形成了以“六大系統”、“五大網絡”和“四大平臺”為主體的信息化建設基本框架。
六大系統包括代表信息系統、立法信息系統、監督信息系統、決定重大事項信息系統、人事任免信息系統和機關辦公事務信息系統,基本覆蓋了人大工作的主要業務范圍。五大網絡指上海人大機關網、區縣網、公務網、代表網和公眾網,它們以六大系統產生的信息為基礎,朝著市人大信息資源庫的方向發展。四大平臺為信息和網絡的安全保障體系平臺,網絡體系平臺,服務器、存貯及配套設備平臺,和綜合布線平臺,它們是保證六大系統和五大網絡能夠安全、可靠、高效、持久運行的基礎。
三、上海人大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成果
(一)加強會務自動化系統建設,實現會務制度上的“民主跨越”
1.建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電子會議系統,在沒有固定會場的情況下,為市人代會提供電子表決、電子簽到、多媒體會務信息顯示和報告席發言提示等全方位的電子會務服務,不僅使傳統的統計人數和舉手表決成為歷史,而且進一步保障了代表的民主權利,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開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區縣視頻會場,突破了常委會會議廳對于列席人數的限制,使分布在全市19個區縣的9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在滬全國人大代表,都能通過網絡視頻列席,真正做到“利用網絡技術把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延伸到各個區縣”,實現民主透明的新跨越。
3.開發常委會會議廳的多項表決系統,解決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無法對多個表決對象表達不同意見的工作難題,既提高會議效率又充分發揚民主,不僅是對表決體制的一次創新,也是推進上海民主進程的重大改革。
(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民主選舉,為代表履職提供多樣化的支持及保障
1.建設上海市選民登記信息管理系統,充分體現主動登記理念,使選民可以便捷地進行網上登記,工作人員能夠多渠道采集選民信息、進行選民資格網上轉移和信息共享等,大幅提高了選民登記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決策水平,在宏觀上降低了社會成本。
2.根據常委會領導關于增強代表履職意識、精確了解和掌握代表履職活動情況的有關要求,建設代表履職信息管理系統,具有代表活動信息電子記錄、活動情況備案和自動統計分析等功能,有利于相關部門做好代表履職的服務保障工作,更好地支持和保證代表依法履責和行使權力。
3.開設專為代表提供信息服務的上海人大代表網,市人大代表可以登錄代表網,了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情況和有關信息;在線參加各種問卷調查,發表意見與建議,并可直接通過網絡提交書面意見;此外,代表還能通過“代表網上約見系統”與常委會領導進行異地面對面交流,進一步加強了市人大常委會的代表工作,密切了常委會領導與代表之間的聯系。
4.利用“上海電信電話借書卡”為800多名市人大代表開通上海圖書館藏書的網上借閱、送書上門等服務,為代表履行職責提供智力支持,將“為代表服務”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三)加強信息資源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機關工作質量與效率
1.建設供機關內部使用的上海人大機關網,一方面通過整合機關內部信息資源,成為機關各部門進行業務應用、信息發布、工作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通過策劃、采集外部信息,加強數據庫建設,為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領導、機關工作人員提供信息服務,起到領導審議法規或重要決策的“智囊團”作用。
2.與上海圖書館聯合建立網上虛擬的“人大數字圖書館”,為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機關工作人員提供決策咨詢與智力支持。目前提供《人大專題剪報》,視頻講座,工作參考書籍推薦,“清華同方報刊數據庫”、“國研網論文數據庫”和“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等信息服務,被媒體形象的比喻為“智力加油站”。
3.開發手機短信服務平臺,具有短信群發、短信回復、個性化短信發送、短信統計查詢等功能,可及時向市人大代表和機關工作人員發送會議通知和工作信息。不僅提高了機關工作效率、會務信息化水平,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與市人大代表的聯系。
4.逐步推行閱文電子化,建設具有電子版文件分發、閱讀、管理等功能的電子閱文管理系統,并在機關網和代表網上開設電子文件柜支撐機關日常公文和會議文件、資料的電子化閱讀,目前已初步取得減少紙質文件印刷量、降低會議及機關工作成本、節約自然資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效果。
(四)發揮網絡在信息公開與信息交互方面的優勢,建立聯系群眾的新紐帶
1.聯合社會優勢資源對上海人大公眾網進行全面改版,成立駐會辦公的信息處理部,培養起區縣和機關兩支信息聯絡員隊伍,并建立規范的激勵、培訓機制。目前,公眾網每月發布信息數百條,并不斷根據常委會的工作需要加強互動欄目的建設,如開展五年立法規劃立項建議的網上征集、舉辦“公交優先”、“節能降耗”有獎征答活動;網頁日均瀏覽量超過9萬,日均訪問人數逾7千。
2.創建“人大網議日”工作機制,由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牽頭、市人大代表擔任主要嘉賓,圍繞常委會年度工作重點和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定期通過公眾網互動平臺與網友直接溝通,為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代表開辟了一條聯系群眾的新途徑。
四、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的若干思考
(一)加強領導,從人大工作高度統籌規劃信息化建設
人大工作是我國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具有鮮明的行政色彩;而信息化是一項體系龐大、用戶廣泛、技術性和工程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必然要從人大工作的全局出發,建立既熟悉業務又精通技術的行政領導機構,成為人大信息化的“鼓動者”、策略規劃的“制定者”、項目實施的“組織者”、系統可靠運行的“保障者”,宏觀把握建設方向,協調、推廣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確保信息技術為人大工作服務。
(二)結合工作特點,以“外包”模式實施人大信息化
人大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技術上涉及范圍很廣,必須由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種類全的專業隊伍擔負重任。但是受到職能、編制、體制等方面的限制,人大機關較難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這支團隊,需要采取“部分外包”的模式,在人大的統一規劃下,整合社會優勢資源;同時也要培養“少而精”的自身技術人員,作為領導決策“助理員”、人大工作與信息化的“協調員”、人大機關與施工單位的“聯絡員”以及工程質量“監督員”。
(三)端正態度,根據實際情況穩步推進人大信息化
人大信息化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沒有完整、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必須提倡“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精神,首先是“構想要大”,科學、切實地構想遠景藍圖;其次是“起步要小”,從條件完備、容易成功的項目入手,確保成效,聚沙成塔;最后是“擴展要快”,在已經取得經驗和效益的基礎上,加快人大信息化發展的速度,盡快讓其發揮盡可能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四)整合資源,在信息共享基礎上提高人大信息化實效
目前,在實踐中發現推進人大信息化的障礙之一,是信息系統資源和進程彼此獨立,無法共享和協同,形成“信息孤島”,不能真正發揮信息化優勢。因此,亟待成立人大信息資源的處理部門,進行信息資源管理、開展訪問者認證授權、對人大信息化業務系統進行協同調度并整合公共數據,在新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平臺上,開發新應用,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大增值。
(五)建立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人大信息化正常運行
人大信息化作為政務活動在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對安全性有著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應采取技術措施彌補網絡系統本身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要特別重視制度建設,提高安全操作意識和運行管理、監督的力度,并對公務員進行安全技術培訓。同時,還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人員機制和網絡安全應急處置機構,提高信息安全防護、迅速反應、災難恢復等能力,確保系統安全可靠。
(六)重視培訓,不斷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質
人大機關工作人員是人大信息化應用的主體,他們的信息化素質直接影響到人大信息化能否取得成效。因此,必須加強對機關工作人員的應用培訓,逐步形成制度,并作為上崗資格考核的標準之一。針對機關工作人員的特點,做好信息化培訓工作應有針對性,適合大家的水平和需要,避免流于形式。轉自《上海人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