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華東政法大學格外寧靜,落日余暉下,一幢紅色小樓愈發彰顯出古樸典雅的氣質,這便是“華政紅樓”圖書館。華政紅樓為原圣約翰大學圖書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近日,華東政法大學中外法律文獻中心在這里成立,給這幢古樓注入了新的生命。據悉,今后此處將建成亞太地區最大的法律文獻中心之一。《法制日報》記者借此機會走進紅樓,捕捉這里獨有的文化氣息。
文獻資料一站式獲取
紅樓內,一名學生正在使用網上圖書查詢平臺。“你看,只要輸入你想查詢的關鍵詞,與此相關的中外法律文獻就會被自動檢索,省時省力。”他向記者介紹道。
據了解,在以往的文獻查詢系統中,用戶需要經過繁瑣的數據篩選才能找到有用的信息,為了提高用戶使用數據的準確率,文獻中心打造了法律文獻資源的統一發現平臺。該平臺通過整合各數據庫中的元數據,提供高效準確的信息查詢服務,實現基于全部數據的一站式信息獲取。
此外,文獻中心還從國外引進法學學科資源的知識共享平臺:Lib Guides.Lib Guides系統能以定制的方式組織和管理法律信息資源,創建法律資源導引,常見的導引有學科導引、課程導引、研究導引、信息門戶等。系統能集中展示經過編輯處理的規范化信息,形成法學子學科或重大研究問題的資源集中引導。
考慮到用戶在使用文獻中心各資源庫時可能遇到一些困難,中心主動提供新型微視頻教學模式--云中課堂。文獻中心主任賀小勇說:“我們圍繞用戶在數據庫利用、文獻檢索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實際應用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制作系列主題課件,為用戶提出解決方案。”
“線上資源的建設,不僅希望能為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還希望能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法律的窗口。”賀小勇說。
珍貴文獻享多重保障
在文獻中心一樓的特藏書庫,一排排木質書架上擺滿了泛黃的文獻資料。工作人員馬夢姣正在對書籍進行分類整理:“我平常負責文獻的編目和維護以及部分民國圖書的加工。”站在高大的書架前面,馬夢姣顯得更加嬌小。
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有多本名為《萬有文庫》的書籍放在書架的顯眼位置。“《萬有文庫》是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的大型現代叢書,共四千冊,有一千七百多種,但現在已經是孤本了。”馬夢姣告訴記者。據悉,在文獻中心,像《萬有文庫》這樣的清末民初時期的孤本資料有五千冊左右。
為了對珍貴書籍進行保護,文獻中心修葺了書架、地板和窗戶等。工作人員還委托上海民國書籍修復小組對部分易損文獻進行修復,并為文獻定制具有防潮防蟲功能的紙質外殼。此外,文獻中心還購買了一萬七千余冊民國時期社會類書籍的影印本,為書籍內容更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記者了解到,文獻中心還從眾多民國時期的文獻書籍中選出八百多本編成《紅樓書影》。“我們的文獻都是通過購買私人珍藏或是從舊書店淘來的,得來不易。《紅樓書影》相當于工具書,內含文獻簡介、收藏信息等,方便讀者直接了解書籍詳細信息,有的放矢,減少對文獻本身的翻閱,這也是對文獻的一種保護。”華東政法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常永平說。
創全方位服務模式
“傳統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于校內,而文獻中心則是致力于為整個社會服務。”常永平說。
文獻中心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與上海自貿區、科創中心等對法律文獻資源的需求,積極協同上海及其他地區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如上海政法學院、海關學院、國家圖書館、西南政法大學等,通過合作,形成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以此為出發點,就要求中心的服務對象不能僅僅針對校內,而是應該敞開胸襟、擁抱社會。
針對合作院校,以協作共建為目的,文獻中心會向中外合作院校的師生分享華政的法學資源,并通過網頁、微信、移動APP等手段推送學科文獻的二次開發、學科指南等內容。同時,中心還開發了一站式發現系統,提供一站式服務,只要在文庫中輸入文章的標題,就會顯示出文章在哪些數據庫中,并自動提供文章鏈接,用戶直接點擊就可查閱。
文獻中心還服務于政府立法機構,主要為市、區、縣各級人大立法部門和各級政府行政職能部門提供信息查詢幫助。通過網頁和郵件形式發揮智庫功能,文獻中心提供網絡問答、法律文獻傳遞、代檢代查、立法決策、中外文獻支持、文獻綜述等服務。此外,國家司法機關也是中心的重點服務對象,主要通過網頁和郵件形式,提供專家學者意見、外國法查明等服務,同時也可從法院、檢察院等機構接收反饋信息,促進中心提升服務水平。
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林燕萍憧憬道:“我們希望中心既能為上服務,也能向下服務;既能對內服務,也能向外服務,形成一種全方位的服務模式,讓整個社會都能從中受益。在下一步的計劃中,中心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解決方案,讓中心服務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