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代背景
1、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2、雷軍把它總結成七個字,號稱七字決,即“專注、極致、口碑、快”。
3、O2O互聯網+行業垂直專業化、定制化網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4、傳統企業轉型迫在眉睫,“不轉型等死,轉型怕轉死”。柯達、摩托羅拉巨型企業的倒下就是例證,連王石也擔心,下一個倒下的是萬科。最近我們也看到一條消息,就是跟馬云一億賭局的王健林也開始與騰訊百度合作,投資200億成立萬達電商。
結論:跨界轉型是企業未來發展和生存的必經之路。
(二)法律服務行業背景
1、法律服務市場規模達1000億。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我國法律服務市場規模估值約為八百億左右,外資所在國內提供的法律服務價值約200億,全國整個市場接近一千億。假設未來能有30%法律服務通過網上成交或來源于網絡,那也將是三百億以上的市場規模,且不斷上升。
2、全國律師數量不到30萬。根據全國律協2013年8月26日向社會公開發布的《中國律師行業社會責任報告(2013)》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律師數量為232384名,律師平均年增長速度為9.1%.目前我國每1萬人口平均擁有1.6名律師。大部分律師集中在北上廣一線城市,廣大的西部地區的老百姓無法享受律師服務,資源分配極不均衡。
3、法律服務最大的成本是租金成本。律所成本構成大致是這樣的:政府收稅比較高,占整體業務收入的14%-20%;租金和物業占5%-10%,北京、上海更高一些;人員成本15-20%;營銷成本3%;合伙人利潤占45%-60%。五年前中國大部分律所合伙人利潤律在60-65%,現在已經降到50-55%,再過幾年可能是45-50%,利潤越來越低了。律所的擴張面臨很大的資金成本壓力。
(三)律師行業互聯網轉型的幾點思考
1、小額法律服務。現實律師法律服務有一定的門檻,一般3000元以上律師費用才能獲得律師法律服務,大量小額法律服務需求由于成本過高及信息的不對稱而被忽略。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將使得這塊沉寂的細分市場被喚醒,就好比微借貸、P2P,在沒有互聯網之前,誰也不清楚這塊市場有多大,但一旦與互聯網“完美結合”,市場就被不斷擴大,單單余額寶就形成數千億的市場份額,而且不斷挑戰傳統金融領域。我們可以試想,一旦小額法律服務需求能與互聯網“完美結合”,將會是一番怎樣的市場前景?幾百元元也能享受專業律師服務,這在傳統法律服務時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都有可能會變成現實,背后的邏輯是互聯網的競爭與長尾理論。
2、法律電商。要實現電商,首先就是要解決法律服務標準化的問題。而法律服務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每個案件都不一樣,每個律師處理都不一樣,是幾乎不可能標準化的東西。很多法律網站絞盡腦汁試圖把法律服務標準、報價標準,最終只會鉆進了死胡同,未來發展面臨窘境。流程的標準、法律文書格式的標準、批量格式化服務報價的標準還是有可能,模式還需探討。
3、虛擬律所與律師在線協作。利用互聯網平臺,只要你有案源,每個律師都可以發起成立屬于自己的虛擬律所,都可以實現異地合作,而無需承擔巨大的租金壓力,成立各地分所。
4、第三方法律保障。擁抱互聯網金融,介入互聯網交易是互聯網法律生存之道。
5、律師大數據。信息的不斷透明與公開,倒逼律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走專業化之路。砸錢做廣告已經越來越沒有效果,在信息時代,每一個客戶都能有一雙慧眼,挑選適合處理法律事務的律師,而律師只有有真本事,把專業做到極致,才能有立足之地。
6、普惠法律。即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法律體系,實際上就是讓所有老百姓及中小企業享受更優惠更便捷更專業的法律服務。西部落后地區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法治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快。
(四) 結論
法律服務行業不會被互聯網完全顛覆,但是肯定會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結合的趨勢是為互聯網交易提供公信力的保障、法律的保障及糾紛處理的保障。而機會就在于,一切才剛剛開始,商業模式的驗證還需要實踐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