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淵源
從1983年至今,國內各政法院校之間團結合作,共同攜手走過近三十多年。第一次國內各政法院校圖書館圖書資料工作座談會是在當時司法部教育司的主持下進行的,共有八所政法院校參加。這次座談會主要是針對《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的實施進行經驗交流,并研究如何提高圖書資料整理、收藏工作水平,除此之外還對各館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最后將組織各館際之間的信息、資源的相互交流與共享作為協會的宗旨之一。信息、資源之間的相互共建、共享、共知是協作委員會至成立以來三十年的工作重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各館年度大事記、簡報和政法院校聯合書目的編印
共建、共知、共享是最終目標,要想達到這幾點,首先要從了解各圖書館所擁有的信息和資源開始。因此,從1987年開始到1992年,協作成員館堅持編寫并出印本館年度大事記。1985年到1992年的八年時間里,成員館堅持每年將本館采購收藏的各類圖書期刊目錄上交與協作委員會主任館,而且還堅持每年編寫《司法部部屬政法院校館際協作委員會法學圖書聯合目錄》。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四所政法大學圖書館(包括8所成員館,其中無資源的有4所)在1983年共收藏圖書126萬冊,其中將近19萬冊屬于法律類的圖書。到了1990年,33個協作館共同收藏圖書將近372萬冊,其中包括124萬多冊法律類圖書。
(二)外文原版書刊協調、采購協調
由于圖書館資金的缺乏和投入不到位,中外文圖書在19世紀80年代末收藏量遭遇了嚴重的重復問題。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當時,中國圖書進口公司編輯再印的外文報刊中法律方面的期刊有將近500種,其中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收藏了近150種,而中國政法大學多達200種,但兩大學圖書館之間卻有100種以上的書籍重復。因此,在1989年,館際協作委員會在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多次探討并通過了三個協議,分別是法學情報交換協議、采購協調協議和外文原版書刊協調協議。其目的主要是希望各圖書館之間能夠做到共建、共享、共知。
(三)協作委員會會刊的編輯出版
90年代,司法部部屬政法院校館際協作委員會在進行多次討論后決定創辦其專有會刊,因此于1986年出正式版雜志《政法圖書館》,1995年根據其出版內容和發展形勢改名為《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至今其雜志已經連續出版20多年。
(四)《法學文獻檢索與利用》教材的編寫
為了提高社科文獻檢索方面尤其是法學方面的整體教學水準,在全國高校圖工委的直接委托下司法部部屬政法院校在19世紀80年代承接了關于編寫文獻課方面相關教程的法學部分分冊的任務,于1990年編寫出版了《法學文獻檢索與利用》一書,填補了我國文獻檢索法律方面教材的空缺。
(五)外文電子圖書共建
四所政法大學法律圖書館(CLLC)于2010年與中科共同簽署了關于CLLCMyiLibrary電子書集團采購協議,協議中約定雙方共同享有外文電子圖書共372冊。
(六)定期與國內外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交換和互訪活動
對于定期展開的交換和互訪活動,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2009年舉行的“中美法律圖書館論壇”是在與國外圖書館進行交流中收獲最大的一次。而兩岸之間最具影響力的活動則是2010年進行的部分高校法學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赴臺訪問。
(七)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的展開
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主要采取以下兩種途徑:其一,加入類似于CALIS或CASHL文獻傳遞、館際互借等各類高校圖書館建立的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其二,依靠行業協會,在系統內部進行資源共建、共享。
二、政法院校圖書館館藏與服務的共性與個性
在國內,各法律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合作具有必然性。其一,在使用人群、服務內容方面,各圖書館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共性;其二,各圖書館之間的服務特點和個性能夠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彌補相互之間的不足。
(1)館藏建設政策上有共性
相對來說,法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比較集中,就拿中國政法大學來說,學校60%左右的學生屬于法律專業,這一比例相對于其他院校來說非常之大,因此圖書館關于法律文獻的收藏內容重點大致相同,以法律、政治、經濟類的文獻為主,內容幾乎涵蓋學校所有的學科和專業。
(2)館藏現狀的共性
政法大學圖書館大部分是1949年建國后建立的,學校在50年代大躍進時期對圖書館進行過相關調整,在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進行過停辦,因此,組建的文獻資源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地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的文獻收藏量居于中國5所政法大學藏書量之首,而5所大學皆有百萬以上的藏書量。其中各館最為關注的是電子圖書的收藏,藏量都在20萬以上。博碩論文庫、電子期刊庫、電子圖書庫、法律數據庫等,是目前中國高校各圖書館數據庫的集中采集對象。中國知網、讀秀、萬方、方正電子書等是中國5所政法大學共同收藏的數據庫。
(3)館藏建設的個性
政治、法律類圖書資源是目前國內各政法院校圖書館收藏書目的重點,但由于各政法院校政法學科設立、圖書館建設歷史、收藏文獻的地域性等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因此各圖書館之間的文獻資源收藏各具特色。由于各類學校關于法學學科建設的側重點不同,其圖書館收藏的法學資源書籍也不盡相同。如華東政法大學的法律史學為全國重點學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重點學科則是民商法學。此外,各類大學在重點研究項目、研究基地等方面還存在著地域性的差別。如法學專業是西北政法大學在陜西省的名牌和特色專業,包含國際法學、刑法學兩個重點研究基地。各類法學高校不僅在學科設立上存在差異,其學校本身所形成的教學科研信息如各種研究課題、論文信息、講座課件等也各具特色。這些特色共同形成了各高校特有的資源信息,也是共享平臺中最需要的資源。
中國五大政法大學圖書館在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藏書風格。如西南政法大學在2012年8月做過一次統計,館內共收藏紙質文獻書籍將近184萬冊,“中國法律期刊文獻索引”、“經典法律圖書”以及“中國東盟法律文獻數據庫”是其圖書館自建的數字資源平臺。華東政法大學圖書館是華東地區收藏關于中外法學方面資源書籍數量最多、種類最為齊全的圖書館,其中《華圖法學文獻數據庫》是圖書館建立的數據庫,獨具特色。中國政法大學文獻資源涉及范圍廣,包括外文和港臺資源,圖書館收藏近200萬冊紙質文獻書籍。西北政法大學的圖書館則藏有延安時期革命歷史文獻、近代和現代法律文獻,且數目較大。五大政法大學圖書館中收藏文獻最多、種類最為豐富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其圖書館中收藏的文獻書籍多大500多萬冊,主要以政法、財經、管理類文獻書籍為主。
三、讀者需求
在我國,政法大學是法律人才輩出的地方,這里聚集著大量的已成為我國法律界翹楚或即將成為當中一員的法律專業的學生,他們要掌握最新、最全面、最有效的法律相關信息,因此法律資源全面的圖書館是他們的必然選擇。滿足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服務事業最核心的內容,這是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和帶動事業發展的動力,也是各圖書館之間進行資源共享的動力。
四、“立格聯盟”成為契機
“立格聯盟”的名稱取自英文“legal”的音譯,可以翻譯為建立一種規范、規矩、制度或樹立一種標準的意思。在2010年5月份,法學界的五大老牌政法高校--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共同合作組成了“立格聯盟”,其目的就在于為國家的法律建設做出貢獻,堅定地支持依法治國方略,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擔當重任。與此同時,也要為中國法學界的教育“立格”,使中國法律教育規范化,為中國在未來經濟的大發展下提供高質量的法律人才支持。
目前全國政法大學“立格聯盟”高峰論壇已舉辦了四屆,其中第三屆聯盟論壇圍繞“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法學教育質量”這一主題展開研討,制訂了《“立格聯盟”章程》,該章程中提到“聯盟成員共建、共享教學資源,聯盟成員合作辦學、共同參與、聯合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現教學資源,包括圖書情報資料、實踐教學基地等教育教學資源共享”。這為五所政法院校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提供平臺,也便于各院校圖書館加強交流,達成共識。
(本文原為碩士論文《中國政法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構研究》部分章節,現分別轉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