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開展和廣泛應用加快了信息社會的前進步伐,也帶來了社會道德的開放性和多元化,促進了人和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從依賴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轉變,對社會道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產品的應用,導致人們的傳統倫理觀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倫理難題。
一、信息倫理的失范現狀
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進步都有其黑暗的一面,信息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造福人類,又可無情地損害人類,給我們帶來各類意想不到的道德倫理問題。當前鼠標下的道德失范現象防不勝防,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信息犯罪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犯罪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棘手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極大憂慮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前的信息犯罪表現為從傳播各類病毒的破壞性行為,到剽竊軟件、金融投機、冒名訂貨、偷盜國庫以及盜取國家機密等各類投機牟利行為,有的甚至對國家主權和安全造成災難性后果,犯罪黑客已成為人們心中的“駭客”。由于信息犯罪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及其犯罪手段的智能性,使得犯罪成功率高而破案率低,在號稱“網絡王國”的美國,其破案率不到10%,其中定罪的不到3%。
2、隱私權受侵
網絡本身的開放性和網絡數字化符號的通用性,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人們在很容易獲取各種網上資料的同時,其隱私權也處在實實在在的威脅之下。因為信息是一種能帶來價值增值的商品,有些專門搜集個人隱私的公司受利益的驅使,會利用各種技術將存放于公共數字系統中的個人信息調集匯總后賣給供應商,這樣你可能在毫無察覺中已被他人一覽無余并遭到侵害,因此說信息網絡是侵犯隱私最合適的溫床。
3、知識產權受損
信息的公用性和開放性,使知識產權的保護面臨種種因感。當前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輕而易舉地對知識和信息產品進行復制,對其進行監控和約束已變得十分困難,如將他人作品隨意上網,對網上數據隨意下載解密和印刷發行,以及對軟件進行盜版等防不勝防。且哪些是合法使用,哪些是授權行為,其劃分界線不是很明顯,使得事實上的侵權行為越來越常見。目前由知識產權保護而引發的法律和道德問題越來越復雜,主要原因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界線當前處于較模糊的狀態。
4、信息壟斷
當前世界各國已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信息戰,它是以計算機為主要武器,以覆蓋全球的計算機網絡為主戰場,以攻擊對方的信息系統為主要手段,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去瓦解對方。在這場戰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可以對弱勢國家不斷進行信息壟斷。這種信息壟斷不但能為其帶來經濟利潤,而且能實現其對它國的文化擴張,因為處于優勢地位的信息輸出大國,很容易將本國的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觀傳遞給其他國家。面對這種文化擴張,如何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中求發展,以及如何在所謂的公平競爭中反信息壟斷,已成為弱勢國面臨的信息倫理學難題。
5、信息安全
由于信息系統自身設計中存在的漏洞,以及黑客通過編制“邏輯炸彈”、“蠕蟲”等非法程序來制造混亂,使得信息的安全性極端脆弱,會產生程度不等的安全失范,有的甚至可能造成國計民生的災難性后果。我們目前所采用的種種信息安全技術措施,無法從根本上來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美國的計算機軟件專家科思就指出:“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絕對可靠的防范措施可能永遠找不到”。所以沈呂樣院士指出,對信息安全應從“兩彈一星”的高度去認識,兩彈一星摧毀的只是某個特定的目標,而信息系統摧毀的則有可能是關系到整個國計民生的信息網絡。因此如何進行信息安全防范,已成為信息倫理急需解決的問題。
6、信息污染
由于信息系統的共享性和開放性,使信息系統成為一個魚目混珠的地方,無用信息、過時信息、虛假信息鋪天蓋地。有人說近代工業文明帶來了無數的環境污染,當代網絡文明帶來了無盡的信息污染。它不僅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而且占用了網絡空間,降低了網絡運行效率。而且網絡信息的真偽與時效難辨,信息污染對用戶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信息構成了莫大障礙,已是信息開發利用的最大絆腳石。
二、如何構建信息倫理
倫理失范現象較為嚴重,但形成適合于網絡方式的倫理價值過程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究竟如何進行信息倫理構建,才能引導人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駛時遵守信息交通規則呢?
1、提高公民的信息倫理意識
信息倫理是依靠個體的內心信念來進行制約的,為此我們首先應從提高公民的倫理意識入手來樹立正確的信息倫理觀。對此,一方面應通過各類媒體的宣傳,加強對普通公民的信息倫理觀念進行引導;另一方面,重點培養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信息倫理價值觀。因為當前信息犯罪的主體主要是青少年,他們大多具有豐富的計算機知識及通曉網絡通信解密規程,可是他們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斷力不高,因此在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時會不假思索全盤吸收,從而干出連自己都不知是對還是錯的事來。為此,我國應將信息倫理教育盡快納入大學德育課程,美國在此方面已走在前列,如杜克大學就開設了“倫理學與國際互聯網絡”的課程。
一般來說,一旦樹立了良好的信息倫理意識,它將成為行為主體的內在自覺,即自己為自己立了法,將來面對新的倫理問題時也會自動地設定自己的行為準則。
2、制定出清晰的信息倫理準則
雖然信息倫理主要訴諸于個體的自律,但自律是在他律的指導下逐漸形成的,如果缺乏清晰的倫理準則,那么大多數個體在面對各種行為選擇時會茫然不知所措,只有提供了倫理準則,個體才能比較容易地作出是非評判。目前世界各國均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倫理規范,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中指出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等等。明晰的倫理準則將使個體有法可依,個體對其進行反復踐履,就逐步將這種外在的準則化為自己內在的自覺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國也應盡早制定出涉及信息領域的各個方面的倫理準則。
3、超前預示各類信息倫理問題
信息領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各種各樣的新的信息倫理失范問題將會層出不窮。對此我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對新的信息倫理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與研究,以防患于未然。本來信息倫理是個體在網絡信息的使用消費過程中,對信息價值的認同與同化過程中形成的,若能成立專門機構對信息倫理進行深入研究,就可以超前預示某些可能出現的倫理難題,變被動為主動,對一些信息安全問題進行預先防范。
4、進行信息立法,與信息倫理互補
信息倫理只是一種軟性的社會控制手段,它的實施依賴于人們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因此在針對各類性質嚴重的信息犯罪時,信息倫理規范將顯得軟弱無力。只有將那些成熟的、共性的倫理規范適時地轉化為法律法規,才能構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因為信息立法是一種硬性的法律手段,它借助國家強制力的威懾,不僅可以有效打擊那些在信息領域內造成嚴重惡果的人,而且能為信息倫理的實施創造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當然,由于信息立法的滯后性,以及法律打擊的僅為造成嚴重惡果的行為,大量次一級行為則會游離于法律的邊緣或法律之外,因此信息立法也需要信息倫理的補充。只有二者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確保信息領域在有序中發展。
信息倫理是在信息網絡化后出現的新型倫理問題,是信息時代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深層的支持和依托,因此我們應以一種現實的態度和超前的意識來重視信息倫理建設。我們只有正確面對信息消費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信息倫理難題,并根據信息倫理自身的特征,認真研究如何構筑信息倫理規則,才能營造出良好的信息倫理生態環境來維持倫理生態平衡。
三、建立真正的網絡社會
由以上的闡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網絡還只能說是一種信息工具,而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社會。一個社會應該是有序的,有著嚴格的社會規范和控制體系。而網絡給人們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角色行為方式,網民作為新生的社會角色其權利義務系統和行為規范體系都不很明確,F在的網絡之所以如此混亂,就是因為缺乏了這種“社會”的性質。
1、加強網絡社會道德建設
無論在何種社會中,道德和法律一樣都是社會控制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在現行的網絡社會中,相對于花樣頻頻翻新的網絡犯罪來講,法律建設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性。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更應該發揮它的作用。雖然說是加強網絡社會的道德建設,但不能將這種建設狹義的理解為只在網絡上進行,道德建設是一種耳孺目染,是一項長期而浩大的工程。網絡社會道德建設的含意是,在傳統道德中加進網絡社會行為規范的內容,使網絡生活成為正常、有序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于現實社會之外的一片荒蠻之地。
在建設網絡社會的實踐中,人們容易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急功近利。簡單的公布一些條文以樹立所謂的“網絡道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從起源上看,道德中的很多內容是從風俗中演化而來的,是人們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而形成的。社會道德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包含了人們的互動作用、文化的積累作用、統治階級提倡的作用、榜樣的示范作用等,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規定所能奏效的。從道德內心信念形成上看,一個人得到的信念是在它從出生到成人的整個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確立的,對于成年人,要求他重新確立道德信念往往是難以奏效的,所以不論是網絡虛擬社會還是現實社會中,道德建設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從小抓起。
但是,網絡道德建設也有其特殊的難點。由于網絡有互動性和個性化的特點,用戶可以只接收你所想要的信息。個人與他人接觸的方式僅僅是文字語言,每個人都難以更多地感受到其他網民的網絡生活,更不可能形成所謂的從眾行為,這是不利于道德、風俗、社會監督的形成的。所以,更要有意識地宣揚某種行為規范,加強人為地建設好的道德風尚。
2、建設網絡文化
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因素,除了道德,還有文化。在網民中也出現了一些專有語言,甚至還產生了一些共同的行為方式,但這些都因為沒有深刻的內涵而成為一些不能夠太持久的流行。文化的成長、成熟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文化也得以慢慢沉淀、篩選、深化,滲入人們的思維體系中。網絡自興起至今時間還很短,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歷史底蘊去產生一些文化。時間是網絡文化未能形成的一大客觀原因,但是目前我們也缺乏對于網絡文化的有目的建設。
通覽現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多數是類似于消息、新聞的東西,而真正成體系的少之又少。人們所熱衷的,還是E-mail、QQ等一些個人交流的輔助工具,就像利用電話一樣。只停留在這種利用水平,恐怕無法發揮網絡真正的效力。要將網絡看成是一種資源,必須要有一定的體系。目前的網絡建設,以網站為例,都以新聞而見長,兼有娛樂、軟件、時尚等一些信息,不僅涵蓋范圍重復性極大,而且內容上也大同小異,難逃抄襲之嫌。網站建設沒有特色,拼命緊跟時尚,是弊病之一。而且,這些網站的歷史信息大多也無處可查,網站本身也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沒有篩選、沒有累計的信息,不成體系,沒有深化,實在是資源的一種浪費。
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的重點不應該只停留在短訊、新聞之類的粗加工信息上,這類信息本身的特點就決定了不容易向縱深發展,容易造成“資源枯竭”的假象。每天值得報道的新聞數量是一定的,這么多的媒體都來報道,其結果一個是雷同信息增多,形成信息垃圾,另一個就是不注重信息質量,將一些低級乏味或單純獵奇的信息公布在網上。信息不同于其他的資源,對信息的利用和開發能夠創造新的資源。所以,在類型上,我們應當鼓勵網絡上經過深加工的信息的發布;在內容上,網上信息的側重也應該轉向具有文化韻味或有知識內涵的信息上。在網上資源的建設上,應該提倡有自己的特色、風格,有自己的歷史傳統的網站建設,爭取能夠早日創造出真正的“網絡文化”。
網絡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工具,它能夠在虛幻中用符號模擬出另外一個世界。由于出現時間很短,這個世界雖然有了角色,但沒有秩序,行為尚處于混亂之中,如果社會行為規范建設和文化道德建設落后太遠,必將會影響到網絡的發展。而在網絡倫理的探討,則是為網絡健康成長、建立有序的網絡社會所進行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研究。
(備注:原載《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