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不斷催生出新的學科,輿情研究在我國學術界的勃興乃至輿情學的誕生,無疑是適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特點,是響應互聯網新技術發展背景下黨和政府決策的新需要而催生出的新學科,它牢牢扎根于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實踐中,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服務。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科學還是一種生產力。馬克思認為,大工業把科學并入生產過程,要求自覺應用科學,科學成為了一種生產力,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指出,科學要歸功于生產的、比生產要歸功于科學的要多得多。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不斷催生出新的學科,輿情研究在我國學術界的勃興乃至輿情學的誕生,無疑是適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新特點,是響應互聯網新技術發展背景下黨和政府決策的新需要而催生出的新學科,它牢牢扎根于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實踐中,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服務。
1999年,天津社會科學院成立國內第一家以“輿情”命名的專業研究機構--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2003年,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王來華研究員主編的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輿情范疇的學術專著--《輿情研究概論》出版,該書對輿情的相關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釋。2004年,中宣部輿情信息局正式成立,輿情信息工作在全國廣泛開展,進一步推動了輿情研究的蓬勃發展。10多年來,以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等為代表的40余家研究機構和來自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群體心理學、公共管理學、互聯網技術及統計學等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等國家級基金的大力扶持下,使輿情研究具有了向相對獨立學科發展的廣闊前景。目前,就輿情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研究成果來看,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一直走在學界輿情研究的前列,在學界發揮著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和處于奠定學科基礎的領軍地位,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輿情學科發揮了重要作用。
著眼--現實需要推進輿情研究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進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輿情信息工作和輿情相關制度建設,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亟須輿情研究人員進行理論總結,進一步指導輿情工作的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要求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黨的十七大強調,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
中宣部輿情信息局副局長孫瑜在給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葉國平博士剛出版的 《輿情制度建設論》一書所作序言中指出,這些重要論述是我們黨面對新形勢、新階段做出的重要決策,對密切黨群關系、強化社會監督、提高黨的決策水平、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實踐是人類深化認識的巨大動力,一門學科的誕生和發展,往往是社會實踐的現實需要。社會的現實需要是理論創新的動力,任何學術概念的提出和學科的誕生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既給社會帶來巨大活力,也使各種矛盾和問題更為集中、更為復雜,特別是在當前利益格局深刻變化、輿情熱點多發頻發的形勢下,建立和完善輿情表達、匯集、回應、監督、引導等制度,有利于加強黨和政府與民眾的聯系,有利于及時有效地理順民眾情緒,化解矛盾沖突,有利于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拜浨椤备拍畹奶岢龊洼浨檠芯康呐d起,是在借鑒西方民意研究和中國輿論研究相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而發展起來的!啊浨椤辉~,最早出現在乾寧四年(897)唐昭宗的一封詔書中。樸素民意思想的產生,更可前推至戰國后期。西方‘民意’(輿論)概念,則最早出現于18世紀的法國。置于更加深廣的背景下,無論是古代‘輿情’思想還是西方‘民意’思想,都從不同角度為當代輿情研究提供了理論素材!碧旖蛏鐣茖W院輿情研究所畢宏音研究員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工作任務,這無疑是讓輿情研究“破繭而出”的最大動因。
近年來,輿情研究成為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前沿領域,其發展一直沒有離開現實的需要這一重要線索!巴ㄟ^充分、及時和準確地反映社情民意,使黨和政府在第一時間了解民眾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傾向,便于及時知曉和判斷民意,做出科學決策,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王來華把眾多彼此不同又相互聯系的輿情現實研究需要歸納為以下10個方面:一是了解民眾的社會滿意度,發揮輿情現實研究在疏導民意和化解民怨方面的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二是了解民眾對黨和政府各類社會政策的直接反映,使黨政部門在制定和實施具體社會政策當中獲得更大的信心和主動性。三是了解民眾頭腦中基本的思想政治傾向,集中認識民眾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情況。四是了解網絡輿情及其影響,在輿情空間形成和民眾社會心態變化中發揮引導作用。五是了解群體性突發事件參與者和相關民眾的態度,了解事件中各類輿情和參與者的思想動向與利益訴求,有利于甄別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敵對勢力的操控,有利于正確處理事件和消除負面影響,及時獲得處理事件的主動權和具體方法。六是了解民眾對國內外各類時政事件的看法,通過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或情況可以了解民眾的價值判斷,為決策者準確應對重大政治和社會事件提供了依據。七是了解民眾對黨和政府領導人的認識和評價,發現輿情的一些基本狀態和走向。八是了解社會輿論對輿情的影響和引導作用,是把握好輿情動向,開展輿論宣傳的一種重要的現實需要。九是了解民眾對各類社會問題的容忍度和承受力。十是了解民眾在各類行政選舉中的意愿。
構建--輿情研究的基礎理論框架
一個學科的誕生首先要有強大的現實需要,需要從理論上總結實踐規律來指導新的實踐發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輿情概念開始進入黨和國家的最高決策視野和政策文件中,輿情問題越來越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各級黨委、政府和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后成立了相應的管理和研究機構,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學者紛紛加入到輿情研究中來,大大拓展了輿情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就是在時代背景下誕生的研究輿情的專業性研究機構。該所致力于輿情研究學科建設,先后出版相關專著1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主持承擔完成(含在研)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輿情研究概論》(王來華主編)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輿情基本問題的學術著作,《網絡輿情研究概論》(劉毅著)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網絡輿情的專著。此外,還出版有《國家決策:機制與輿情》(張克生主編)、《群體性突發事件與輿情》(陳月生主編)、《社區居委會輿情疏導機制研究》(陳月生主編)、《國外民意調查與政府決策》(林竹主編)、《訴求表達機制研究》(畢宏音著)、《輿情調查與公共決策--評價、過程和議題》(于家琦著)、《網絡謠言應對與輿情引導》(姜勝洪著)、《輿情制度建設論》(葉國平著),以及將在今年內出版的《微博訴求表達與虛擬社會管理》(畢宏音著)、《輿情支持與輿情危機》(王來華主編,已獲得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等。該所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和天津市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已發展成為中央有關部門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相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的專業性智庫。
目前,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圍繞著輿情學科建設形成了5個基本分支方向:輿情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網絡輿情研究、輿情熱點問題研究、輿情與公共政策研究、中西方輿情思想比較研究等。專職科研人員12名(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7名、助理研究員3名,其學歷結構為博士6人、碩士3人、本科3人),學科背景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并已形成穩定、團結的研究梯隊。在該所乃至全國眾多輿情研究成果中,由王來華主編、該所全體人員參加撰寫的《輿情研究概論》一書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該書著重探討了輿情的基本概念、構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等,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系統探討輿情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研究專著,填補了國內輿情基礎理論研究的空白,構建了輿情基礎理論研究基本框架。在充分吸收借鑒西方民意研究和中國輿論研究的成果基礎上,王來華在該書中對輿情概念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簡言之,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畢宏音在2013年發表的《現代輿情研究十年歷程的回顧和反思》一文中指出,輿情定義的狹義化,突出了民眾態度的政治意蘊,清晰呈現出中介性社會事項對輿情的社會政治刺激功能,反映了民眾與國家管理者間的利益關系的本質內容,為確立輿情研究的基本定位與核心內容指明了方向,也凸顯了輿情作為對國家、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影響物,從而對其開展實踐問題研究的重要現實意義,對近年來輿情基礎研究及輿情信息工作實踐產生了較大影響。中宣部輿情信息局在建立之初對開展全國輿情信息工作的指導中也采用了這一定義,使得該所的輿情研究成果直接進入黨和國家的決策和管理實踐,構成了全國輿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從該所推出的研究成果來看,王來華側重于輿情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網絡輿情與輿論之間的互動轉換”、“輿情研究的兩個需要”、“輿情雪球效應”、“輿情主體與主體輿情”等創新性理論觀點;畢宏音側重于網絡輿情特別是網絡輿情傳播規律以及民眾合理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等研究;葉國平在學界第一次提出和系統闡述了輿情制度這一概念,指出了諸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相__關問題,拓展了輿情理論研究的視野;姜勝洪從輿情視角,探討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征和規律、影響及其輿情應對;于家琦從政策評價標準角度,提出輿情調查能夠完善公共政策的合意性、公平性、回應性標準;李瑩則通過反腐倡廉群眾情緒反映的指標體系研究,針對性地嘗試輿情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張文英由剖析古代“明君”重視輿情的思想淵源入手,探討了清康熙時期對“輿情”一詞的使用,并積極開始了輿情思想史的系統化研究;林竹著力于研究西方民意概念以及國外民意調查開展情況,開展民意與政策一致性的有關問題研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得網絡輿情研究的重要性突顯,帶動了該所形成了專門的研究團隊,進行了有關網絡輿情基礎理論、變動規律、網絡問政、網絡輿情與公共決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
總之,目前該所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各有側重的人才結構梯隊,實現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現實的需要和理論構建的需要既有區別,同時又相互促進。輿情研究也是如此。“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輿情研究的學科建設要緊扣時代脈搏,著眼于發現和研究各類輿情現象,同時立足于輿情理論研究或學科建設本身的內在要求,探索自身的概念工具。輿情研究的學科建設,具有自身的脈絡和內在要求。”王來華認為,形成一個政治方向正確、要素結構完整、研究內容豐富和系統的輿情理論認識體系,輿情研究的理論構建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輿情基本概念辨析研究。在整個輿情范疇的學術探討中,對輿情概念的理論探討是基礎性內容之一。深入開展輿情概念的辨析,有利于抓住輿情研究的定位、任務、方法等核心內容,準確、深入和完整地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輿情現象。二是輿情發生變化規律研究。這也一直是輿情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輿情現象紛繁復雜,輿情研究要找到輿情在發生、變化和結束 (會存在積淀和沉留)的過程中遵循的邏輯線索。三是輿情思想演變歷史研究。探尋輿情思想的歷史演進,是輿情研究學科建設中的另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內容。在對輿情思想演變的初步研究中發現,不同民族、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其所產生的輿情狀態有所不同,這就使得輿情具有了民族、歷史和文化方面的鮮明特征。四是輿情信息工作機制研究。對輿情信息工作的研究,特別是對輿情信息匯集和分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相關信息工作者的迫切的理論要求。五是輿情熱點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研究。輿情既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礎,也是公共政策實施和調整的依據,在輿情與公共決策之間一直就存在著構建理論關系橋梁的需要。六是網絡輿情相關理論研究。與專門研究網絡輿情的現實問題不同,網絡輿情理論研究立足于中觀視野,探討網絡輿情發生、變化、傳播、影響及其應對規律。網絡輿情正在并將繼續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對其進行深入研討無疑是輿情研究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七是國外民意研究和民意調查應用研究。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同時具有方法論和調查統計手段的雙重意義。
建設--中國特色輿情學科
國內最早提出“輿情學”概念的學者是李錦坤。2003年,時任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的李錦坤在為王來華主編的《輿情研究概論》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寫道:“輿情學作為一個學科來說,需要進一步發展!薄盎ヂ摼W的快速發展和網絡日益普及以及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輿論生態的基本狀況!蓖鮼砣A認為,一方面,輿論研究方面的專家強調了社會變遷帶來的中國力量、社會力量和新媒體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面對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形成了傳統主流媒體輿論場與網絡輿論場并存的格局,傳統的傳播理論局限于對輿論生成和傳播過程的研究,不能明確地區分輿論與輿情之間的異同聯系,不能清楚地闡釋網絡輿論與真實民意之間的相互推動關系,進而無法有力地解釋新時期輿情的生成與互動規律。因此,使得源自我國本土而且表達主體明確的“輿情”作為一個概念,被我國學術界提了出來并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學術界對輿情學科建設具體內容的開拓,使得輿情概念正在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在滿足現實需要和理論研究需要的過程中,輿情研究的理論建樹勢必會貫穿著理論觀點、認識體系和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同時輿情研究本身也在逐漸形成鮮明的中國本土化特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使輿情研究具有了向一個相對獨立學科發展的廣闊前景。
理論研究是為現實服務的,現實的發展又需要理論的不斷創新來指導。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輿__情研究,更是須臾離不開現實發展的檢驗和推動。以2003年《輿情研究概論》出版為起點,畢宏音對中國知網發表的有關輿情研究的論文進行統計后發現,有關輿情研究的論文從2003年的不足10篇到2012年已經躍升到近2000篇,輿情研究處于“井噴”狀態。以《輿情研究概論》等學術研究成果為發端,從界定和闡釋研究對象、核心概念、研究視角、學科關系、運行機制及研究方法等入手,對現代輿情研究做出了基本定位,初步建立了現代輿情理論研究框架和知識體系,這標志著現代輿情研究的開始。目前,在全國相關學術領域中,輿情研究愈加深入和廣泛,其中利用定量方法對網絡輿情的大數據分析以及公共危機事件的監測分析、預測指標體系研究等,都在進一步推動輿情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畢宏音認為,綜觀輿情研究十年歷程,一方面,一系列有關輿情的命題、假設、分析、陳述完全嵌套在當代中國語境中,并且經過不斷積累與完善,已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系統與合理的理論架構,為該研究領域的各個支脈提供了理論支持;另一方面,雖然輿情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然缺乏對輿情思想沿革的歷史梳理和系統化研究,研究實務中的“內卷化”傾向比較嚴重,研究方法的科學應用價值和規范化不足,與學科的系統化建設要求相比尚存差距,輿情學的學科建構工作亟待加強,輿情研究亟須大量吸收和借鑒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輿論學、政治學、管理學、信息科學等諸學科養分,盡快地筑起自身比較清晰的學科邊界,形成公認的研究范式。
如何構建中國特色輿情研究理論體系?輿情研究如何才能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王來華認為,輿情學要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目前亟須對現代輿情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把當前的主要前沿問題總結為以下十個方面:第一,要研究輿情主體及其變化(重點是對輿情、輿情主體的概念進行解釋);第二,要研究主流或主體輿情變化的“臺階狀態”(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發生的基本特點);第三,要研究輿情發生和變化中的民眾(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民眾之間的具體差別問題);第四是研究輿情支持與輿情危機(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支持、輿情危機、輿情支持的弱化、輿情危機的發生);第五是研究“輿情雪球效應”,網絡信息傳播對民意的強化 (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與輿論之間的概念差異、網絡信息傳播中輿情與輿論之間關系的規律性特點及輿論引導問題);第六是研究民間輿論場中特殊現象和輿情發生及演進機理問題 (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民間輿論場中輿情的表現);第七是研究新媒體的發展和輿情表達(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網絡輿情);第八是研究輿情制度建設與輿情信息工作(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信息工作體系的建設問題);第九是研究輿情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重要關系(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對公共政策研究和實施的重要性);第十是研究輿情作為中國傳統語境中出現的本土概念及其現代使用(其中的概念解釋重點是輿情概念的歷史和現代的沿用)。
(該文系由作者與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部分同志座談內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