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素質教育必然要引起整個教育體系的調整與改革,諸多專家學者對大學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進行了科學、詳實的論證[1],認為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和造就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信息素質教育納入素質教育之中是必需的,開設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大學生能力培養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2]。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近年來開展的大學生信息素質教學活動,得到學校的支持,受到學生歡迎,也積累了一點可行經驗,在此拋磚引玉,就教同行。
1 依據《普通高校圖書館規程》確立圖書館的信息教學地位
一方面,高校在如何科學設置信息素質課程、由誰來承擔教學任務、怎樣實施教學活動等工作上未看到圖書館具有的教學資源和潛能,不重視其在信息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沒有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教學能動性。另一方面,盡管學者對高校圖書館如何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論證[ 3 ],但是探討多集中在何為信息素質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的意義、遠程教育、終身教育等較為宏觀的理論構建方面[4],即便是微觀的教學研究也僅停留在文獻檢索課程層面[5-6]。缺少系統規劃信息素質教學課程體系的研究論證,關于采取何種方法和途徑深層次、多方位組織教學的設想就更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圖書館自身對是否有資格作為教學單位來承擔教學任務的認識不到位,以及這種資格來源于什么規范性文件的允許把握不準,從而影響了圖書館的教學主動性。《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 [7]第2 條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履行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第3 條關于高等學校圖書館的任務中第3 項規定:“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 第17 條中規定:“高校圖書館⋯⋯通過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以及其他多種手段,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據此,我們拓展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挖掘自身教學資源,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課程教學活動,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關于“多種手段進行信息素質教育”的原則性規定;并且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賦予圖書館參與教學的資格,承擔信息課程教學任務,從而使圖書館在學校的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2 “先做”策略決定圖書館的教學成效
信息素質教學是一項以幫助學生學習為目的的事業。雖然沒有教學,學習也能發生,但教學對學習的影響往往是有益的,其效果通常也易于觀察。我們在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引下,設計了呈現圖書館特色的信息課程教學的完整體系,即文獻檢索課、讀書課、文獻評價課。要想使這些課程得到學校的認可,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并非簡單的事,楊曉云同志對貴州省高校圖書館開展文獻檢索課程存在問題的分析也說明了這一點[8]。
對開設文獻檢索課程,我們實施的是“先做”策略。即在圖書館挑選文獻檢索課專任教師,與各學院主動聯系開設文獻檢索講座課。經過多年的努力,該課深受學生歡迎,其教學功效與教學內容已經與圖書館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聯系,終于在2005 年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中,作為全校的通識選修課,于2006 年正式提供學生選修,該課程開設三年來,選課同學逐年增加①。文獻檢索課程成為學校培養人才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圖書館已經成為直接的教學主體。
該課程納入學校教學體系的成功經驗在于,圖書館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持之以恒進行著信息素質講座,當學生強烈意識到該課程對他們學習產生的重要性后,要求學校開設本課程,圖書館的教育功效由此得以凸見,明顯提升了圖書館的教學地位,納入教學體系順理成章。
好的開端增強了我們深入開展信息教學的信心,為了推進讀書課與文獻評價課早日得到學校認可納入教學計劃,我們一方面應用文獻檢索課反饋的意見矯正、補充、完善信息教學體系,另一方面仍然堅持實施“先做”的策略,開展系列讀書沙龍活動,從中探索讀書課教學經驗與教學內容,直至產生良好效果,以期學校最終將其納入教學計劃。
3 圖書館信息課程體系設計
目前,關于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論述,總是與文獻檢索課相提并論,將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與文獻檢索課教學等同起來”[3],產生了“取代論”[9]、“整合論”[10]等觀點,導致信息課程教學手段單一,也不能滿足學生對索取信息的多層次與多樣化的要求。這種想法與做法對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信息課程教學極為不利。
3.1 文獻檢索課不能替代信息課程
文獻檢索課是旨在培養大學生獲取和利用文獻的技能的一門學科,是一門通過掌握手檢和機檢方式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門科學方法課,目的在于使學生在了解各自專業及相關專業文獻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常用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獲取與利用文獻信息,增強其自學與研究能力。所謂信息素質是人們對信息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他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信息素質涵蓋面較廣,關于其內涵美國有“五標準”說[11],而我國有“四層面”說,即肖自力先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思考、信息技能、信息道德[12]。在目前,該說已得到學界比較一致的認同。以此可以判斷,信息素質教育需要通過文獻檢索課實現其部分目標,即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的培養。對獲取的知識信息進行邏輯思辨和判斷,必須要在具體文獻運用時才會加以考慮,而信息道德,即尊重作者智力成果的道德意識,對作者知識產權保護的守法意識,也是在這個運用過程中養成的。因為文獻檢索課缺乏較強的個體針對性,難以體現這個教育過程,無法達到教育目的。 另外,無論將文獻檢索課作為選修課或者必修課,都會受到課時的限制,其課時大都在40 學時以內。而信息素質教育內容廣泛,課時少就會限制講授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并且講授課時多還會擠占實習課時,影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對教師而言,一門課程涉及學科面越廣,要求其對學術研究和教學的精力投放就越廣,課時的限制往往造成教師學術不精的局面,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因此,開展信息課程教學必須進行籌劃,樹立學習、研究和應用的理念,教學注重掌握學習方法,注重知識交叉,注重實踐,運用圖書館現有的經驗與環境,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使其成為系列活動[13]。我們在進行信息課程教學體系設計時,盡可能擺脫“取代論”、“整合論”觀點的束縛,以信息素質內涵的多層次打開視角,以教師專業特長為保障,以學生現狀為依據全方位設計信息課程體系,形成了比較科學合理的“三層次”。
3.2 “三層次”信息課程的遞進關系
學生的特質和能力可以影響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我們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定位信息課程教學,考慮到三方面因素:一是考慮信息知識初學者和已經具備一定信息知識的學生群體;二是根據學校教學計劃對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課程學習的不同要求;三是適應信息素質所包涵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內容[14],將信息課程劃分層次,形成遞進關系。
3.2.1 一年級開設文獻檢索課程
1984 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并下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文件[15],1992 年國家教委下發了《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 [16],各高校依據這些文件開設文獻檢索課。 筆者認為文獻檢索課程設計以2 學分、36 學時比較適宜。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通過了解學校、社會提供的信息源,掌握基本檢索技能,實現知道到哪里找知識的目標。
3.2.2 二年級開設讀書課程
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教人如何閱讀。讀書對解決學生學習問題很有幫助,但讀書并非僅僅為了求得學習問題的解答[17]。讀書課在于指導學生閱讀,側重于讀什么和怎樣讀,指導學生設計出自己的“讀書單”[18],強調學生用主動反應來規劃和創造自己的將來,它是在壓力、危機和問題出現之前就致力于創造出對策的方法。筆者認為該課程設計2 學分、36 學時比較適宜。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把教學的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取得成功的能力培養上,使之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3.2.3 三年級開設文獻評價課程
要想觀察學生對文獻檢索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須通過他們一定的學習活動來驗證,這些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果沒有教育或課程強制的話,多數源于學生自發的興趣引導,這將難以觀察和證實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和“學的怎么樣”。開設文獻評價課,就是圍繞學校制定的大學四年不同階段的教育要求,配合撰寫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課題設計、課程作業等安排,培養學生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研究型的選擇的能力。筆者認為該課程設計以2 學分、36學時比較適宜。教學目標確定為養成學生的信息道德,為其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推動學術研究、學科進步的能力。
上述層次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安排,將更加能夠對學生的專業知識、信息知識掌握狀況作出回應,它提供了一個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和關聯性的學習機會。
4 用教學團隊的標準建設信息課程
2007 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 [19],之后教育部高教司又下發了《關于組織2007 年國家級教學團隊評審工作的通知》 [20],這兩個文件對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確保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提出了建設教學團隊的要求。有些省也根據上述文件制定了本省建設、評審教學團隊的規劃,并且在2007 年進行了評審活動[21]。各學校根據國家與省文件也開始培育、建設自己學校有特色的教學團隊[22]。圖書館信息課程應當按照國家教學團隊的標準與要求,從建設初期就注重五方面(即:團隊及組成、帶頭人、教學工作、教學研究、教材建設)的建設和發展[20],根據圖書館環境與優勢,創造機遇,爭取申報各級教學團隊項目。
4.1 建立信息教學實驗室
4.1.1 培訓教室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的加強,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已經逐漸從教授手工檢索方法向計算機檢索方法轉變,查詢數據庫資源及網絡信息資源成為索取文獻信息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信息課程要對學生加強數據庫、網絡資源檢索與利用的訓練。根據 《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 [16]的規定,文獻檢索課應當安排適當的實習課時,讓學生親自上機,感受操作過程,使學生更容易學習到利用網絡資源的方法和技巧。這種實習通常是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一對一方式開展的,因此有條件的圖書館單獨開設文獻檢索培訓室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授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分批、多次安排課程實習,并現場解決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便于收集課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學不足與學習難點,利于及時修正教學內容與方法。
我館自新館建設時,就設計了專門的學生培訓教室,備有30 臺計算機,配合文獻檢索課的實習。
4.1.2 研討教室
通常,課堂教學人數眾多,尤其近年來選修文獻檢索課的學生逐漸增多,課堂中達到200-300 人是常見的。這種教學模式不適用于文獻評價與讀書課堂,因為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教師依靠學生的自我感受作出“診斷”,并開出“個別處方” [23],因此組成學習小組是大學學習的一種好方法。建設學習研討室便于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傾聽思想、進行交流。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決定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并在討論中選擇某個部分作為學習的目標。
我館為開設讀書沙龍建立了專門的教室,大約容納30人左右,配以電腦、投影設備,布置成圓桌會議形式。參加讀書沙龍的學生對推薦的話題非常感興趣,積極閱讀推薦書籍,踴躍參加沙龍活動并暢所欲言。讀書沙龍活動調動了大學生在校期間探究學術課題的積極性,使其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
4.2 教學團隊
教師是高校開展信息課程教學的核心資源,建立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使教育資源增值的關鍵因素[24]。源于信息素質的多層次、信息源的多樣化和大學生專業需求的特殊性,信息課程教學任務不可能由一位教師獨自完成,教學人員需要形成一個團隊。《關于組織2007 年國家級教學團隊評審工作的通知》 [20]對教學團隊構成的要求是“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隊結構,老中青搭配,職稱和知識結構合理,在指導和激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方面成效顯著”[20]。 因此應當在本館內挑選具有較高信息素質、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若干人組成教學團隊,以不少于4人為宜,注意從年齡、職稱結構到專業知識背景的優化組合。這個團隊從教學指導思想、教學中可操作的方法、確切的定義、教授的內容、改進的辦法等方面進行實際的討論,也可根據教學人員學科專長有序分階段地實施教學,確保每個教學成員、每門信息課程的質量都能達到最優化。
不僅信息課程的設置具有遞進關系,高校內各學科知識間也存在互涉關系,建立教學團隊的另一個優點就在于關系學科互涉的話題時,教學人員可以集體討論選擇讀哪些書,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設計什么樣的課題,以保證教學環節和知識點不脫節,使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在發展中養成。
我館在館長的直接帶領下,組成了4人教學團隊,教師的學歷層次較高,均有碩士學位,專業背景分別為經濟學、哲學、法學、外語等專業,職稱上有高級職稱如教授、副研究館員,中級職稱如館員,初級職稱如圖書管理員。在組織教學上,根據教師學科的特點、能力與素質,對從事文獻檢索課、文獻評價課、讀書課做出了分工安排。
5 一場讀書沙龍設計
1999 年,國家教委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設想,試點學校采取包括推薦必讀書目等多種形式與途徑進行教學改革[25]。一些學校也制定出讀書計劃推薦書目[26],提倡大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優秀文獻典籍,對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館根據教育部推薦的必讀書目,結合學校學科專業特色,聽取學科帶頭人的意見,擬定《西北政法大學本科生推薦閱讀書目》,準備將其提交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實施。舉辦讀書沙龍就是圍繞該推薦書目選擇讀書話題,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并使教學內容與他們的興趣、目標產生聯系。讀書沙龍對于學生保持持續的閱讀興趣,促進其有效的學習,潛力巨大。以下為一場讀書沙龍的教學設計:
本期話題:為何稱“打”官司 100分鐘
[教學目的] 通過讀書,了解和掌握法學相關背景知識,發現“打”官司中存在的刑訊逼供問題,分析刑訊逼供產生的原因及社會危害性,評價法治的準則。
[教學方法] 觀看視頻資料,分析典型案例,提問,討論,總結
[教師準備]
⑴ 根據本館視頻資源,收集、組織視頻資料1-2 個;
⑵ 收集刑訊逼供典型案例3 個;
⑶ 推薦必讀書目:《論犯罪與刑罰》 ([意]貝卡里亞著,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版); 《正義論》([美]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版) ;
⑷ 推薦擴展閱讀材料:《刑訊逼供研究》,靳學仁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版;《沉默權問題研究——兼論如何遏制刑訊逼供》,陳光中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版 ;“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 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陳永生,《中國法學》2007 年3期;“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的考察:以劉涌案和佘祥林案為標本”,陳興良,《浙江社會科學》2006 年第6 期;
⑸ 介紹“打官司”背景材料。
[學生準備]
⑴ 根據教師提供的閱讀書目和推薦的擴展閱讀材料,
利用檢索技能查找與話題有關的至少3 本書籍、3 篇論文;
⑵ 閱讀相關書籍與材料,列出3 個興趣問題;
⑶ 歸納個人見解。
[課后延伸] 有罪推定之貽害(擬定為下期話題)
6 結 語
雖然圖書館已經具備了開展信息課程教學活動的人力資源和物質條件,其優勢顯而易見。但是,以文獻檢索課推進二十余年的艱難歷程來看,圖書館發揮其教學作用的行走道路并不順利。這既有學校領導層對信息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的問題,也有圖書館本身能力不足、能動性不夠、缺乏“先做”起來的勇氣問題。
圖書館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活躍的講座、讀書沙龍活動,必然使學生受益,受到學生歡迎,其教育的效益依然可以體現。納入教學計劃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結果,因為通過學校組織的選修或必修課,形成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固定培養對象,使課程的教學效果更易表現出來,教師更易獲得成就感。而圖書館自發組織的教學活動,學生多為不固定者,這種流動性則易打亂整體教學安排,也不利于觀察培養對象完整的成長經歷。但是,“先做”帶來的教學體會與經驗,可供分析總結高校圖書館實施信息素質教學的成功因素與失敗教訓,依然需要我們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