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得到推廣和深化,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不斷出臺,滲透到教育、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因此,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法學教育改革,找尋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專業化人才培養的方法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與此同時,也對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1.法學教育現狀、挑戰與改革前沿
1.1法學教育的現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16字方針。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強調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要大力發展法律院校。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認識到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說法學教育的發展和建設緊跟我國改革開放的腳步,逐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首先,學科建設廣泛化。自1978以來,響應黨中央大力推進法學教育開展,培養司法人才的號召,全國各高校集合人力、物力、財力紛紛組建起自己的法律院系。2002年,國家首屆司法考試推行,為法官、檢察官、律師職業準入制度建立了統一的入口和機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職業理念,為法律學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傳統的語言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財經類院校、農醫理工科院校也都投入到法律學科建設的洪流中來。這些使得法律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規模大、結構全的特點。
其次,教育層次多級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漸完善和深入,法學教育逐漸由服務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目標向為全社會乃至公民個人服務目標轉變,由理論研究向普及型教育轉變,可以說法學教育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此為契機,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學歷教育為主,非學歷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建立了中專、?、本科、法學碩士、同等學歷、法律碩士、博士、博士后層級化發展的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此外,在推行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教育的基礎上,深化成人教育及法律職業化教育培訓,倡導公民通過自學考試、遠程教育、廣播函授等多種途徑獲取法律知識。
第三,課程設置多元化。在學科建設擴大化及多極化教育層次影響下,法學教育課程設置呈現出與學校特點相結合,與社會重點問題相結合,與全球化發展趨勢,國際化合作理念相結合的特點。除了傳統的法學14門核心課程課以外,許多學校結合自身特點以及學科優勢,開設財稅、貿易、金融、醫事法等多種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學新興應用學科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層出不窮,而在全球化視角的影響下,許多法律院系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域外法系研究,這些為課程設置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指導和參考。
第四,學科呈現交叉式、交融型發展。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發展,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更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科之間互相影響,相互借鑒。法學作為一門應用型與學術型相結合的學科,即為國家機器的運行提供依據和指導,又植根于社會政、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衍生出法倫理學、法經濟學、法哲學等許多新型研究方向。
1.2 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經過多年來不斷探索和發展,法學教育迎來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普通高等法學教育體系不斷擴展,另一方面,職業化培訓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深化,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中國法治化建設的大潮中。這樣跳躍式的發展模式,在帶來顯著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問題,值得深入地思考和探討。
首先。粗放式的學科建設同精英化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在大學擴招、規模膨脹的影響下,法學教育呈現出粗放式的特點,過多地注重數量、規模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法學教育水平的整體下降。一方面,有效評估機制的缺乏,準入機制的缺失,使得大多數學校面臨資金、人員、場地等多方面問題的困擾,各類教育機構無法開發出形式多樣,特點鮮明的教學體系,不利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學生素質同社會主義法治化要求不匹配。由于師資配備與學生人數之間的差距,大部分學生得不到老師針對性地輔導和指導,無法建立起法律學習的科學觀念,基礎理論薄弱,邏輯思維渙散,不具備應有的法律思維和法學素養。以上問題引發了法學專業的信任危機及質量危機,導致就業率低下、人才流失。
其次,僵化的教育形式同職業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形式固定,“填鴨式”、“講授式”的授課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興趣。此外,缺乏有效的職業技巧訓練,學生只能機械、孤立的記憶法條,而不能將理論學習同實踐相結合,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因此專業化法律人才的市場需求同法學教育的通識化教育之間的落差,導致了我國法律人才的供需失衡。
第三,單一的培養模式同多元化的教育層次之間的矛盾。提高學歷層次、謀求職業發展、開展學術研究等不同的學習目的,引發了對個性化培養方案的需求。實踐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忽視個性的培養,使得學術教育與實務培養嚴重割裂,無法實現培養目標與培養實踐的統一。
1.3 法學教育的改革實踐
為應對各類挑戰和問題,法學教育領域涌現出一些新的實踐和探索,以期更好的推進法學教育改革,實現更大的發展。
第一,教學方式改革。積極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案件梳理、模擬法庭、法庭辯論等形式,增強案例分析能力和培養法學邏輯思維。倡導靈活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自主學習、問詢指導、交流討論等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即達到梳理專業知識的目的,又實現了對創新思維的鼓勵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深化職業化教育改革。推行診所式教育,通過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踐,如談判,計劃,咨詢,事實調查,法律文書寫作,會見當事人、證人或質問證人,出庭代理等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法律從業人員的職業技巧,培養學生應用法律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司法理論同社會實踐有效結合。
第三,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內容突出個人特色,形成品牌化教學,顯現去課本化趨勢。法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對法條和概念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批判的思索法律問題,以及對法律的起源、目的、功用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因此,適當減少對法律規范的理論講授,深化教師對研究方向及方法的引導,幫助學生實現法學思維的培養。此外,緊跟新興應用學科及社會熱點領域,開設相應的選修課。這些都成為教學內容改革的新舉措。
2. 法學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
2.1 法學教育與法律圖書館的關系
法律圖書館是依托學院或者學科優勢建立的,以專業館藏建設和服務為基礎的現代圖書館。比起綜合性圖書館在服務對象和內容上具有自身的特點。服務對象更具針對性,服務內容更具專業性,因而為學院學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輔助。通過專業性館藏資源建設以及文獻信息檢索、資源整合深層次加工、資源揭示導讀等深層次服務項目的開展,服務于法學教育的各個環節,為法學教育的開展提供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和支持,法學教育的發展和推進又對法律圖書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法律圖書館不斷拓展新的工作項目及調整工作重心?梢哉f法律圖書館與法學學科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不是單獨發展的兩個體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為促進,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兩個主體。
2.2 開展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的意義
當前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及改革的實踐,對法律圖書館提出了開展讀者教育工作的新目標。這對推進法學教育改革,實現法學教育目標,提升法律圖書館地位和形象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推動法學教育改革必然要求。有利于填補法學教育改革中的空白,彌補不足,將改革的成果落實到實處。法學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擺脫困境,建立個性化、靈活多樣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要求;推行學術教育與實務教育并舉,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推動溝通和交流,突出對研究方向、方法的指導和引導。但是現實中往往出現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教學計劃不合理等多種問題,以及個性化培養同基礎理論知識薄弱之間、個人風格的教學模式同學生個體化差異之間,聚焦重點問題同知識全面化要求之間的多重矛盾。此外,由于師資、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致使法學教育改革的舉措不能落實到實處,目標與結果之間出現偏差。因此,法律圖書館可利用現有的館藏資源優勢,以及對文獻信息把握的敏銳性,通過深化傳統的教育手段,拓寬教育領域等方式,推進法學教育改革的發展。
第二,為法學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基礎性保障。法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為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提供專業人才,以及宣傳普及法治化建設的學術成果,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素養。如今,具備較高法律信息素養已成為評估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指標,法律圖書館開展多層次的讀者教育工作,為實現法學教育的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有利于提升法律圖書館的地位和影響力。開展讀者教育工作將深化圖書館的作用,提升法律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將其從傳統的服務型角色中解放出來,滲透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在案例教學、討論式課堂、自主學習、方法引導、作業考核等多個方面,發揮教學輔助作用。
2.3 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的現狀
為配合法學教育改革的開展和推進,法律圖書館已經著手開展了多途徑的讀者教育工作。首先,文獻資源整合揭示。比如清華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等建立起法律類網站導航,將各類法律網站匯總整理,在為法學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的同時,深化對讀者信息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其次,信息資源宣傳推廣。通過實地參觀、虛擬導覽等形式,介紹圖書館的資源和利用方式。同時,開設資源薦閱、新書報道等欄目,并借助館刊或通訊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宣傳圖書館的工作及相關資源。第三,資源培訓工作。通過大型培訓講座、小型答疑活動等方式,指導學生利用館藏資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實際操作的能力,為案例、診所、討論等教學方式的開展提供保障。同時,通過編寫各類指南和使用導引,使讀者通過自學的方式,隨時隨地了解信息資源的新動向。第四,文獻信息檢索工作。通過實時、電話等多種手段提供檢索幫助,同時結合館藏和學院特點開設法律文獻信息檢索課程。
盡管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沒有形成合作交流的機制。此外,大多數舉措依然停留在讀者服務的范疇,沒有與法學教育改革的實踐和探索相結合,無法實現法學教育改革的預期目標。
3. 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展望
法律圖書館開展讀者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通過宣傳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的學術成果,促進讀者信息素養和能力的提高,并提高讀者法律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打破地域屏障,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法學教育的改革和革新。因此,法律圖書館應以此為出發點,結合館藏資源的特點以及學院學科建設的規劃及方案,深化發展現有工作內容,開發拓展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多角度、全方位的開展讀者教育工作。
3.1 深化傳統的讀者教育工作
傳統的讀者教育工作屬于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一部分,以提高讀者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為目的。因此,更多地是從圖書館工作本身出發,強調服務目的,而教育功能則被弱化,這樣容易使圖書館工作同法學教育割裂開來,形成獨立發展的兩個體系,導致讀者忽視圖書館的作用,因而降低了讀者對圖書館的信任。此外,傳統的讀者服務概念過于寬泛,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機制,不利于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法律圖書館行業交流合作機制的開展,將讀者服務理念上升到讀者教育的高度,有利于將讀者教育與法學教育改革的前沿相結合。而將讀者教育從傳統的讀者服務工作中突現出來,形成獨立的概念和標準,有利于加深合作交流,推進聯合開發,實現資源共享。
首先,深化資源整合揭示及宣傳推廣工作。當前法學教育中引入的討論式課堂以及案例教學等模式,提高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此外,更多的學生將讀書作為獲取法律知識的首選途徑。然而,學生文獻信息獲取能力欠缺,信息素養不足,以及對網絡信息資源發展的過于樂觀和誤解等問題,影響了此類教學方式的開展。因此,圖書館應該進一步深化資源整合和揭示工作,幫助讀者了解信息資源獲取的途徑,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素養。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推廣圖書館的資源,幫助讀者更好的利用資源。
其次,拓展培訓指導工作。開設圖書館利用指導、學科資源使用指南、應用型知識講座等多方面的內容,并采用傳統教育模式與現代化手段相結合方式。通過實地參觀、面授式講座培訓,幫助讀者掌握了解相關資源的使用方法。此外,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通過編寫各類指南和使用導引,制作PPT及多媒體課件,開發虛擬視頻講座課堂,使讀者通過自學的方式,隨時隨地的了解信息資源的新動向。
第三,強化文獻檢索工作與推進教學課程開發。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實時、網絡、電話等多種手段提供檢索幫助,同時對檢索過程加以說明總結,為課堂教學提供支持。此外,研究文獻信息教學課程的標準和要求,開發課程配套的教材及課件。教學的方式應具備靈活性、實用性、針對性的特點,既可采用設立學生選修課程,統一集中授課及實踐訓練的方式,也可采用深入教學一線課堂,由檢索專家對案例及討論主題進行實時檢索指導的方式。
3.2 探索新的讀者教育模式
深化傳統的讀者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提高讀者法律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而結合法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和改革要求,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則有利于推動法學教育改革的進程,鞏固改革實踐及探索的成果。法學教育改革的多樣性及靈活性的要求,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革新以及學生層次和水平的差異,要求法律圖書館從形式、手段、內容多方面探索讀者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首先,形式上應具備針對性、個性化特點。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人員開發相適應的教育方案。
針對教師、學者,應主動跟蹤,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建立起教師檔案,根據教師不同的研究方向匯總科研成果。此外,因時間、安排等多種原因,教師們往往不能參加圖書館開設的資源培訓講座。因此,應結合教師研究方向及教學需求,分析科研立項項目及重大課題,定期開發有針對性的資源利用指導課件,便于教師們隨時瀏覽和參考。針對學術型及實務型學生在法律學習目的,職業規劃上的差異,以及新生高年級學生在法學思維及知識儲備上的不同,通過開展新生專欄、資源概覽導讀、法律文獻信息檢索指導,文獻信息資源推薦等多種教育方式,實現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的提高。
其次,手段上應具備多樣性和靈活性。充分利用虛擬和現實多種手段,通過網絡培訓課件開發、指南和使用索引導引、虛擬網上的訓練拓展,現場分組式檢索實踐等方式,開展靈活多樣的讀者教育工作,引導讀者通過瀏覽、閱讀、觀看、討論等多種方式自主學習。
第三,內容上應本著豐富化、細致化的要求。
1. 具備多樣化的知識背景,是對學術型及實務型法律人才的共同要求。如果不了解人文、政治等學科知識,就無法對法制史、法學理論等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如果缺乏必要的財務、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就會影響法律實際操作的能力。如果得不到必要的法律英語訓練,就很難參與到涉外法律實務工作中去。因此,圖書館可以利用法律碩士的教育背景,組織學生建立起財經組、貿易組、文化組等專項小組,提供交流的平臺,推薦相關領域的知識。在發揮自主學習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讀者教育的目的。
2. 學科研究方法引導平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當今法學教育更重視對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法律圖書館可通過匯集整理現有的法律學習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根據教師科研課題及文獻著作,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整理相關的領域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此外,可利用圖書館教師顧問崗位,加強同教師的聯系,匯集相關指導意見,使更多的學生獲得研究方向及方法的指導。
3. 學科發展動態和前沿跟蹤基地。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各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及法學新興應用性學科層出不窮。此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法學教育也更具國際化視野。越來越多的學生要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并希望開設緊跟社會熱點的新興應用性課程,了解國外學術發展的動態和前沿。然而,鑒于學科培養計劃以及人力、物力的問題,課程設置不可能滿足全部學生的要求。因此,法律圖書館可以結合學生的要求及法學教育的特點,建立新興應用性學科、特色課程導覽,匯集講座熱點問題,關注學術前沿理論,拓展專題教育的范圍。
4. 課堂輔助教學中心。盡管案例分析、討論式、診所式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法學教育改革的熱點,具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優勢。然而,此類教學方式本身針對性強的特點,也容易導致學生司法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對相關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的問題。因此,法律圖書館可深入課前文獻資料調研活動、文獻信息資料檢索指導,作業評估等多個環節,為診所教學、法庭辯論等實踐課堂教學提供輔助,彌補不足。
3.3 建立良好的讀者教育平臺。如果缺乏良好的平臺,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的理念就無法推行和實踐。因此,應該本著便捷、友好的宗旨開發出適合開展讀者教育工作的平臺。
首先,構建實物平臺。通過宣傳欄和館刊、館報等平臺,傳播讀者教育的內容。此外,建立信息共享空間,實現網絡、投影設備連通、大屏幕放映、研討小間功能,方便教學課堂開展小組式的討論,同時進行文獻信息調研指導。
其次,開發虛擬平臺。開發網絡虛擬實驗室,建立界面友好,瀏覽便捷的圖書館主頁,作為讀者教育的虛擬陣地。
3.4 推進區域聯合、資源共享,拓展全球化視野。由于法學教育準入機制的缺乏,導致法學教育的水平層次不齊,限制了法學教育改革的發展。因而借助網絡手段開展的法律圖書館讀者教育工作,有利于縮減各類資源分配不均產生的差異,發揮重點院校先鋒示范作用。此外,域內外同行加深合作和交流,結合自身特點及能力共同開發讀者教育的方案,有利于打破屏障,實現資源共享。
4. 結語
可以說,當前法學教育的變革要求及革新探索為開展讀者教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則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手段,此外專業圖書館豐富的資源以及特色化的館藏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支持。因此,法律圖書館應把握時機,結合館藏資源的特點以及學院學科建設的規劃及方案,深化發展現有工作內容,開發拓展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多角度、全方位的開展讀者教育工作,從而推動法學教育改革,實現自身價值的飛躍,為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