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是韓國的國家圖書館。開館于1945年10月5日,1974年12月由原址漢城市中區小功洞遷人漢城市中心的南山。1988年5月28日,在漢城瑞草區盤浦洞的新館建成開館。
該館現藏圖書260余萬冊(件).其中,本國版圖書160余萬冊,古籍30余萬冊(包括17世紀以前版的珍本300余冊.相當部分被確定為韓國國寶或寶物);通過購入、受贈及國際交換獲得的外國版圖書40余萬冊;非圖書資料30余萬件;另收藏有韓國本國期刊12000余種,外國期刊600余種。到1996年年初,該館已與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等在內的86個國家(地區)的287個單位及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國際交流(圖書資料的交換、人員交流、圖書資料的共享等)關系。目前,還在積極準備與中國的有關圖書館建立交流關系。
根據1963年制定,并于1991年、1994年兩次修訂的《圖書館振興法》(1994年修訂后改名為《圖書館及讀書振興法》),韓國實施納本(即呈繳本)制度,在制作及發行圖書、連續出版物、地圖、幼燈片、錄音錄相制品及光磁盤等“電算化資料”時,均須在30日以內向國立中央圖書館提交兩本(份)樣品,由該館按定價的50%予以補償。目前,韓國納本率已超過90%。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定員269人.司書職(即圖書館專業)人員占80%以上。其余為行政人員及計算機專業人員等。在韓國,只有通過學習與考試,從大學或與之相應的機關取得圖書館學或者文獻信息學專業資格;并經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文教部(現為文化體育部)審核后,取得由部長官頒發授予的司書資格證的人員,方能從事司書職務.因此,專業素質普遍較高。
該館直屬于韓國文教部(文化教育分設部后為文化體育部)。館下設一個分館、一個擔當館(主館)、兩個部-支援合作部、閱覽管理部.部又下設七個課(相當于科室)-支援合作部設庶務(總務)課、指導合作課、文化研修課;閱覽管理部設納本課、資料組織課、書目標準課、閱覽服務課。支援合作部并下設與課平行的計算機管理館。此外,根據各課的業務特點.還設立了由聘請的館外專家組成的各專業委員會,如古書委員會、資料選足委員會、分類表審議委員會(資料組織課)圖書館自動化咨詢委員會(計算機管理館)、刊物編輯委員會(書目標準課)等。決定主要工作方案及政策時,均須先向委員會咨詢,以利確保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依據《圖書館及讀書振興法》,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執行的業務職能主要有:作為韓國國家代表圖書館進行國內外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保存、積累并供公眾利用;國內出版資料的納本(呈繳本)征集管理;與外國圖書館進行合作及資料的國際交流;對自動化的國家文獻體制及圖書館合作網進行統一管理:對國內其他圖書館的業活動進行指導和支持(編輯有反映韓國圖書館界動態的《圖書館界》月刊、學術性的《圖書館》季刊;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與繼續教育;對社會公眾進行利用圖書館的教育(現開設有’‘圖書館文化學!敝v座):進行關于圖書館運營的調查研究;確立并實施促進讀書的措施;編制各種書目(如作為國家書目的《大韓民國出版物總目錄)年刊、《納本月報》收集有出版預訂圖書目并對其中的部分推薦圖書加以簡略介紹的《本月圖書》、作為主要公共圖書館及大學、研究所收藏外國圖書聯合目錄的《外國圖書綜合目錄》年刊、本館《藏書目錄》年刊、收錄有特定主題的圖書與報刊、學位論文中文章的《學術論著綜合索引》年刊等,這些書目大多被免費分發給全國各圖書館及有關研究單位;作為實施國際標準資料編號制度的韓國中心,對國內出版的各種圖書及連續出版物按照國際標準化的方法分別給予其不同的ISBN ,ISSN編號(從1991,1992年開始)等。
凡20歲以上的韓國成年讀者均可利用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該館的休館日為韓國國家的法定節日、每月的第2和第4個星期一。除休館日之外,包括星期天在內均開館。開館時間冬季(11-2月)為上午9點到下午5點,夏季(3-10月)上午9點到下午6點,閱覽室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到晚上9點。最近10.年以內的文獻實行開架式服務,其余的在書庫內保存,按閉架式提供服務(包括縮微、音像、復印服務)。
在圖書資料的整理方面,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采用的標準為《韓國十進分類法》(KDC),《韓國文獻自動化目錄法(KOR-MARC)技術規則》、《國立中央圖書館東洋書著者號碼表》。西文書:《杜威十進分類法》(DDC ) ,《英美編目條例第2版》、《克特著者號碼表》、古籍:《韓國十進分類法》(KDCP ) ,《古書分類目錄法》及圖書登記流水號。
該館依據上述標準統一制作目標印刷卡片并向全國的圖書館分發。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自動化建設起步于1976年,在韓國政府支持下,從1991年起開始實施為期7年,預算約為229億韓元(相當于人民幣2.3億元)的“圖書館信息自動化網絡(KOLIS -ENT)構筑計劃”。到1996年初,該館已擁終端機180臺、打印機62臺、磁帶機6臺、磁盤54.24兆、主系統為TANDEN Nnostop CYCLONE/R(32兆內存、雙CPU , 1993年1月設置和TANDEN Nnostop Himalaya K20002(256兆內存、雙CPU ,1995年1月設置)。
迄今為止,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在自動化建設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A、分別制定、修訂了專著圖書、連續出版物、古籍和非圖書資料用的韓國文獻機讀目錄格式和技術規則(有的已被定為韓國國家標準、檢索用語集的主題名標目表和詞匯表等,為韓國圖書館界提供了文獻信息處理的標準化工具。
B、開發出了能將文獻采集、整序、流通管理、檢索等圖書館業務作為一個總系統運行的軟件;并對需要該軟件的圖書館,按其不同機器規模等情況,分別無償提供在PC機上使用的圖書館業務軟件包“KOLAS -P”或在大型計算機上使用的圖書館業務軟件包“KOLAS-M”。
C、支持其他圖書館建設圖書館信息自動化網絡和文獻數據庫。如對指定的10個公共圖書館“支援”提供了韓國產的主機(TICOM );為使用主機對KORMARC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的圖書館提供磁帶;對使用PC機進行自動化處理的圖書館提供軟盤等。
D、通過信息通信網為用戶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目前,在韓國已有110余萬個PC機通信用戶,可在工作單位或家中檢索館內所藏文獻資料,利用韓國產的TICOM主機的“千里眼”(通信網名稱)和名為“Hitel”和PC機通信網免費得到文獻信息服務。在今后幾年內,以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為.‘龍頭”,韓國作為公共圖書館中心館的該館、高校圖書館中心館的漢城大學中央圖書館、專門圖書館中心館的研究開發信息中心這三個中心館相互之間及與468個規模中等以上的單位圖書館將實現聯網,初步形成韓國文獻信息系統網絡(KOLIS -IVET ),加以運轉。由此為以后將全國中小圖書館全部連接起來,并與韓國國外的文獻信息機構實現連接,形成文獻資源共享體制奠定基礎。
E、建立本館藏文獻數據庫。到1996年初,輸入的數據已達108萬余條,其中韓國國內文獻資料68萬條(含一部分古籍和歷史檔案數據)。國外文獻資料40萬余條(包括所藏的全部西文圖書數據和日文圖書、非圖書資源中GPO縮微資料的一部分數據)。在1995年度開始建立國內學術資料全文掃描信息數據庫,開發全文內容軟件,共建成了200種全文文獻數據庫(其中有學術性報紙43種、古籍40種、博士學位論文107篇)。預定到1999年將全文錄人學術性報紙15000種、博士學位論文30000篇。計劃到2000年以后將全文掃描信息庫向館藏的全部藏書擴展,并向韓國國內外用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