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彩玩法及中奖规则/足总杯在线直播/欧洲杯2021赛程/内蒙古中优足球俱乐部

 
本站首頁 關于我們 法律圖書館與法律信息研究會 法律信息研究 中外法律圖書館 法學文獻與檢索 政府信息公開 法律圖書館導航 法律法學網導航
法律史料文獻
中外法學文獻
法學文獻整理與利用
文獻檢索研究
  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文獻與檢索 > 中外法學文獻
中外法學文獻
暫無下載資料

 中國法學期刊發展現狀評述
            沈麗飛 點擊量:5063
    
【注釋】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全面推行,法律類期刊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顯著,法律類期刊在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繁榮我國法學研究水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3年6月,我國公開出版發行的的法律類期刊總數近600種。其中以法制新聞和法制文學等大眾化內容為主的法律文化生活類期刊,數量達400多種,筆者將之歸類為法律文化生類雜志。與之相區別的是法律專業學術期刊(即本文所述的法學期刊),法學期刊是以反映我國法學研究水平為主要內容,以傳播和宣傳社會主義法學思想和現代法治理念為目標,以刊登法學研究報告、法學學術論文、及綜合評述為主要內容的期刊。法學期刊既是推動我國法治現代化的有力工具,也是體現我國法學
研究水平,促進法學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和動力。
    據筆者對上海圖書館所訂閱雜志、《全國報刊資料索引》和中國期刊網的數據統計,到目前為至,我國法學期刊的總量在180種左右。我國現有期刊8000多種,學術期刊總
數達4000多種,法學期刊占學術期刊總數2.2%。
一.           我國法學期刊的分類和布局
(一)我國法學期刊主辦機構和分布情況分析。
我國法學期刊的分布可以根據主辦機構的不同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地方社會科學院、社聯及下屬單位主辦的期刊。這類期刊主要有 中國法學會主辦的《中國法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的《法學研究》,《環球法律評論》(原《外國法譯評》)等著名核心期刊。地方社科院和法學研究機構主辦的法學期刊有:辦刊時間較長,影響相對較大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政治與法律》,北京市法學會《法學雜志》,山東省法學會主辦的《法學論壇》,河北省法學會主辦的《河北法學》等。這類期刊的種類達30多種。
    2.政法專業院校學報及高校法學院系、科研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該類期刊數量有近100種,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政法專業院校期刊。這類期刊是我國法學類學術期刊的中堅力量,無論在學術研究水平和社會影響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學術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的首推五大政法院校主辦的期刊: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的《政法論壇》,西北政法學院學報的《法律科學》,西南政法大學的《現代法學》,中南財經法大學主辦的《法商研究》,華東政法學院學報《法學》雜志等。該類期刊的數量有10多種。
    第二層次:高校法學院系的學術期刊。該類期刊在2002年得到長足發展。除了武漢大學法學院的《法學評論》,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中外法學》,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的《比較法研究》等資深期刊外,近年崛起的吉林大學法學院的《法制與社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法學家》雜志也備收關注。而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中外法學》、中國政法大學的《行政法研究》、蘇州大學法學院的《東吳法律評論》、南京大學法學院的《南大法律評論》、北京大學的《北大法律評論》、南京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的《金陵法學評論》等亦日漸成熟。這些期刊或以書代刊,或以季刊、半年刊的形式出現,在期刊林立的法學園地中嶄露頭角。該類期刊數量有20多種。
     第三層次:中央和地方的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公安、警察學院學報。該類期刊以發表法學、公安學、刑事偵查學、監獄學、警察學等理論和實踐的論文為主,同時涉及公安、司法行政管理等方面內容。總數達70多種。其中中國公安大學主辦的《公安大學學報》、國家法官學院主辦的《法律適用》,《國家檢察官學院》主辦《檢察官學院學報》、《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主辦和《中國監獄學刊》、《江蘇刑警學院學報》,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主辦的《河南省政法管干部學院學報》,《江蘇刑警學院學報》等在相應的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
   3.中央和地方的公安、檢察、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門,為推進本系統的學術研究,交流學術信息,總結和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主辦的專業法學期刊的。此類期刊有:公安部主管,中國法醫學會主辦的《中國法醫學雜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版權協會主辦的《中國版權》,司法部主管,中國公證協會主辦的《中國公證》、全國律師協會主辦的《中國律師》,公安部主辦的《人民公安》、《中國刑事法雜志》等30多種,這類期刊以探討特定領域的法學理論和實務問題為重點,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一定的權威性。
  4.網絡法學讀物。近年來,網絡法學讀物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擁有了相當穩定和不斷增漲的讀者群,對傳統法學期刊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2年,各類學術網站的建站數量大幅上升,比較純粹的法學理論網站有40多種。這些網站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主辦的中國法學網外,大多有由綜合性大學或政法院校的法學院主辦,近年中涌現出來影響較大,具有較高學術含量的有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北大法律信息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主辦的中國憲政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法系主辦的中國私法網等。而一些法學家或法律網蟲個人主辦的法學網站也引人注目。著名學者楊立新的楊立新民商法評論網開辦至今已有220多萬的訪問者。青年律師沈浪主辦的法律思想網等每月的瀏覽量也在數千人次。
(二)中國法學期刊區域分布分析
   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和法學研究隊伍的集中性與中國法學期刊的分布及期刊質量具有密切關系,法學期刊的發展與當地法學教育和科研力量成正比。分析表明,中國法學期刊的區域分布主要依托所在地區高等院校和學術科研機構的人才和地利優勢,而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法學期刊的分布格亦呈現不均衡性。 2002年,中國法學期刊的中心還是集中在首都北京,作為我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法學教育和科研水平遠高于其他地區,與之相對應,我國權威的法學期刊當之無愧集中出自北京。多年來,北京的法學期刊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始終獨占鰲頭。與此同時,武漢則憑借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和學術積淀,成為北京之外的第二個法學期刊重鎮。而重慶、長春、西安等地,也分別因為擁有專業政法院校和吉 林大學法學院的雄厚科研實力,在我國法學期刊園地中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聲譽日隆的南京大學、南京師大、蘇州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幾所重點大學法學院的法學期刊品種有所增加,期刊質量穩步提高。令人遺憾的是,作為我國經濟文化中心的上海和其他沿海發達地區,法學期刊的數量與質量并未與當地經濟同步發展,上述地區的法學期刊在2002年并未出現新的飛躍。
二、法學期刊一年來總體狀況特點、發展趨勢(宗旨、功能、性質、特色等)。
    2002年我國法學期刊在總體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辦刊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努力倡導學術自由、彰顯學術品位為已任,積極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宗旨,開創了我國法學期刊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法學期刊的學術質量,刊物內容,社會影響等多方面有了長足進步。總體來看,2002年我國法學期刊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辦刊宗旨明確,刊物特色鮮明。
    辦刊宗旨是刊物出版的基本原則,決定了期刊的風格、特點,2002年,中國法學期刊繼續秉承繁榮學術,促進法治建設的辦刊宗旨,形成了獨特的刊物特色和辦刊風格。
代表中國法學研究最高水準和權威的《法學研究》雜志,多年來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堅持以學術性、理論性為辦刊宗旨,堅持高水平的用稿標準,所刊文章觀點鮮明、內容深刻、論證嚴密、結構嚴謹,反映了我國法學理論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樹立了獨一無二的法學權威期刊地位。該刊繼199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期刊獎;1999獲新聞出版署首屆中國期刊獎提名獎、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200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第二屆優秀期刊獎。
    我國法學期刊中的另一名刊,中國法學會主辦的《中國法學》則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為辦刊宗旨,發表的文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了主流期刊的辦刊水準,成為學界公認的權威雜志。法學院校學報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商研究》以服務于依法治國,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促進法學進步為宗旨。以廣大法學理論工作者、法律院系師生、司法工作者和法學愛好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努力反映法學研究的新成果,側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法律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主要發表法學理論文章。由于宗旨明確,定位準確,刊物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影響不斷擴大,繼1999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學報后,2002年又獲此殊榮。據《光明日報》報道,2002年該刊轉載量在全國法學期刊中名列第四。 在高校法學院系主辦的期刊中,吉林大學法學院的《法制與社會發展》是一份創刊不到十年的年輕期刊,但該刊以“探究法律精義,鼓勵百家思潮,推動法治進程,支持社會發展”為宗旨,在欄目設置,內容安排上精益求精,刊發了許多選題獨特、內容深刻的學術論文,使刊物在短短的幾年中形成了一定知名度。
    在眾多法學理論期刊中,月刊為數不多,華東政法學院的《法學》月刊充分發揮其出版周期短的優勢,以“關注社會,面向實際,理論創新、推進法治”為宗旨,形成了“短、平、快”,“麻、辣、燙”的風格,深受法律實務界歡迎,發行量在法學理論刊物中名列前茅。2002年《法學》被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評為優秀期刊。
(二)密切關注社會現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中國法治現代化給法學教育和科研的全面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也給法學期刊帶來和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近年來我國法學期刊的品種類目日益繁多,論域極其廣闊,不僅涉及法學基礎理論和各個部門法,而且還涉及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論和實務問題。
     法學期刊的使命感更加突出,對社會熱點、重點問題的關注更為積極主動,對重大理論和實務問題的討論更為深刻。
     2002年中國法學期刊熱點紛呈,“亮點”不斷。刊發了大量具有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充分反映了我國法學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和成果。隨著2003年法學期刊的擴版增容,法學論文的刊發數量較前幾年有所增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據《中國人大復印資料》),僅法理學一個學科,2002年發表的論文達700多篇,而刑法、民法學等部門法學的單科論文超過千余篇。
    2002年法學期刊在推出新觀點,引進新思想,介紹新觀點、運用新方法、挖掘新材料的同時,密切關注現當代國際、國內法律思想、法律思潮和法學流派,準確及時、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法學界的理論研究狀況。既刊發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依法治國、法律全球化與法治現代化等宏觀研究課題,也刊發了大量關于民法典制定、司法改革、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化、WTO與中國法制建設、現行法律的修改和完善等立法和司法的重大理論和實務問題的文章,及時反映學術重點、熱點問題,注重刊發完善各部門法和法律實務研究的文章。許多文章不僅在理論上有新的突破,在實踐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也產生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法學期刊成為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工具和動力。
(三)力求創新,銳意改革,在欄目設置、選題組稿、內容編排上更具匠心。
   近年來,國內期刊界紛紛進行改革,積極創新,尋求突破,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中國法學期刊的發展中也得到了體現。2002年,許多法學期刊精心策劃選題、組織稿源,設置特色欄目,以專論、專題、專欄等形式,積極主動發起和參與熱點、重點和新問題的探討。影響較大的學術專題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6期的“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的“我國物權法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推出的“辯訴交易之論辯”等。2003年第3期新改版的《法學家》推出《延安“黃碟案”引發的法學思考》專題,發表了6篇具有不同見解地文章,通過專題論壇的形式,全面深入地探討了2002年12月發生在延安的“黃碟案”這一涉及國家公權力的行政權力、作為公民私權利的隱私權和作為社會權力的媒體輿論權力的關系問題。專題、專欄的設置,有助于學術討論向縱深發展,使討論更為全面、深入、完整。此舉實際上強化了期刊編輯的選題意識和組稿作用,考驗了編輯的學術判斷能力和組織能力。專題、專欄的設置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期刊編輯部的綜合能力。
    2003年開春伊始,法學期刊專題出現了一種新的載體,中國政法大學學報《政法論壇》與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法學時評網協作組織發起"民法典草案系列筆談",使這一專題通過傳統的期刊和新興的網絡媒體同步進行,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讀者,最大限度地擴大了這一專題傳播范圍,開創了網絡和期刊互動的新舉措。盡管此前已有法學期刊網絡版問世,但以網絡和傳統期刊作為發起人同時組織法學專題討論,在國內還是首創。
(四)法學期刊爭鳴意識提高,法學期刊的主導性作用更為顯著。社會參與性、主動性加強。
    2002年,法學期刊對傳統觀念和主流觀點的反思與批評的文章增多,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檢討和評判更為理性、大膽、深刻,充分展現了學術批評和學術探討的科學態度,營造了健康的學術批評氛圍,體現了對學術爭鳴的倡導、對思想創新的彰顯和對學術思想多元發展的鼓勵。
   《中國律師》2003年第11期發表陳衛東的《中國司法改革十年檢討》對我國司法改革的方式 、司法改革的目關于司法改革的領導機構及改革原則,司法改革學術研究方法的反思等作了深刻 檢討和反思;《法學研究》2003年第6期《國家與社會:法哲學研究范式的批判與重建》,2003年第1期《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劉作翔)上,《中外法學》2002年第4期《權利話語 實踐的艱難展開――-1996年中國刑事訴訟法典修改的反思》等文章,由于觀點敏銳,論證充分,切中要害,而為學界廣泛重視。文章一經刊出,即為《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雜志轉摘。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學術爭鳴。
(五)法學期刊的使命感更加突出,對社會熱點、重點問題的關注更為積極主動。期刊的時效意識明顯增強。
    2002年,民法典起草無疑是學界最大的熱點,法學期刊無一例外地將本刊民法學文章的刊發重點放在民法典草案及其相關論域的探討上,各法學期刊刊發的相關論文達1000余篇。而司法改革,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化等議題也為眾多法學期刊所關注。此類文章不下100篇。
    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期刊尤其是雙月刊,季刊,對社會新興問題的反映遠后于報紙和其他媒體,而近年來,尤其是2002年到2003年的上半年,社會熱點層出不窮,與此相應,法學期刊追蹤社會熱點的反應也非常迅速、快捷。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映更為迅捷、及時。
    黨的“十六”大召開后不久,《法學》月刊就推出《“十六大”與我國憲法修改》的專題,發表了多篇論文,深入探討了黨的“十六”大對我國憲法修改的重要意義。非典發生不久,《法學》就在2003 年第5期,率先發起了《非典法律問題研究》。在伊拉克戰爭的戰火還未完全熄滅,就推出了《伊拉克戰后重建的法律問題》專欄,而諸如齊玉芩案引發的憲法司法化問題、孫志剛案對收容立法的拷問、延安“黃碟案”的法學思考等,法學期刊都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了反應,發表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論文,對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積極參與和關注,進一步凸現了法學期刊繁榮學術、促進法治建設的基本功能。
(六)刊發文章內容深刻,學術質量有所提高。
    得益于近年來我國法學教育和科研水平的穩步發展,和中青年法學家和學者群的日漸成熟,2002年法學論文的總體水平大有提高。一大批活躍在我國法學教育和科研第一線的中青年學者,基礎扎實,思想敏銳,思路開闊,既富有深厚的學術素養,又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現狀,同時熟悉現當代國外法學流派和法學思潮,了解當今國外法治發展的趨勢。他們對傳統的反思、對保守的批判,對現代西方法律思想、思潮、法律實踐的推介,對丑惡與腐敗的揭露和抨擊,對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推崇和維護,對立法和司法實踐的切實關注,使他們的文章觀點敏銳,學術視野開闊,論述方法多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2003年第3期《中外法學》中外法學發表了蘇力的《當代中國法理的知識譜系及其缺陷――從“黃碟案”透視》一文,從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女權主義、教條主義、事實與執法等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視了中國當代法理知識譜系的缺陷,提出了改變這一狀況的思路和構想。文章敘事結構宏大,視角獨特,論證嚴密,具有強烈的思辯和學理色彩,堪稱近年中的經典之作。
三、我國法學期刊的開拓和發展:
    盡管我國法學期刊在2002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因看到,與其他社會科學期刊相比,法學期刊在整體水平上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一)大刊名刊闕如,法學期刊的自身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在2002年國家期刊獎的獲獎名錄中,沒有一個法學期刊的名字。法學期刊多年來未能濟身于我國大刊名刊之列,這與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水平,與法學作為一門顯學的學科地位是極不相稱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法學期刊缺乏精品意識、缺乏創新意識,阻礙了法學期刊飛速發展腳步。有鑒于此,中國法學期刊應該樹立精品意識,從嚴做起,打造法學期刊精品。
    今年,國家教育部推出創建中國高校名刊工程,高校學術期刊應該抓住機遇,勇于接受挑戰,推出中國的法學大刊、名刊。
(二)法學期刊形式單一,內容雷同,低水平的重復生產現象依然存在。
    我國法學期刊的整體形式比較單一,內容重復。一些法學期刊的內容缺乏創意,編輯意識模糊。許多文章選題陳舊,觀點雷同,而在材料運用,論述方法等方面又無突破和創新,這種低水平的重復生產實際造成了各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制約了我國法學期刊的發展和壯大。
    法學期刊的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國法學研究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法學研究還缺乏嚴格的專業化和系統化,學術分工紊亂,有的學者熱衷于追趕學術熱點和重點,卻全然不顧自身的學術積累和專業特長,學術領域浮躁之氣嚴重。因此,法學期刊的發展和超越,有賴于學術研究領域的正本清源。
(三)部分法學期刊缺乏獨立品格,缺乏獨特個性,社會效益較低。
    期刊特色是期刊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而我國部分法學期刊既缺乏專業特色,也缺乏學術特色。這一現象在公安專科院校和部分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中尤為突出。該類期刊的共同特點是專業性不足、綜合性有余,不光在版面設計上大同小異,而且在欄目設置、學科分類甚至編排順序上也如出一轍,鮮有突破常規的標新立異之作。在欄目安排上,過分追求大而全,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學……無論是理論法學還是部門法學,面面俱到,而這些學科恰恰是其他法學理論期刊的強項,公安院校學報想在上述學科上有所建樹,困難重重。這也是造成該類期刊雖然在數量上占有較大比重,但是學術影響和社會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事實上,公安專科院校在犯罪學、刑事偵查學、犯罪心理學、公安學、警察學、監獄學等學科上更具優勢,這些學科又恰是其他法學理論期刊比較薄弱的環節。所以,改變這種狀況的基本出路在于,期刊主辦者要轉變思路、更新觀念,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和學科優勢,揚長避短,強化自我個性,開創特色。這方面,《法醫學雜志》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該進刊以刊發我國法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為主,所發文章完全限于法醫學這一專業范圍,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權威的純粹法醫學專業雜志,在這一特定領域中建立了穩固的權威地位。
(四)法學期刊評價標準化缺乏,評價體系紊亂。
    我國目前有:全國有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經濟核心期刊、全國綜合性社科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論文統計與分析數據核心期刊、全國雙十佳社科學板、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首屆國家期刊獲獎期刊、第二屆百種全國重點社科期刊、社會科學類國際交流期刊、中央級學術刊物等等;各省、各直轄市和各大行政區,也有優秀期刊、一級期刊、十大名刊之類,各種評價標準多達16種之多。如此龐雜紊亂的評價標準和缺乏統一管理的評價體系,顯然不利于我國法學期刊權威地位的確立和認定。所以,規范和確立科學的法學期刊評價標準和體系,也是我國法學期刊下一步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同時,要使我國法學期刊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必須重視編輯規范和學術規范,杜絕學術腐敗,加強期刊運作交流。2002年10月,由中國法學主辦的法學期刊主編會議在杭州召開,20多家知名法學期刊主編和編輯參加了會議,會議著重是的探討了法學期刊的編排規范,法學期刊的特色等問題,對推動法學期刊規范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加強編輯學的研究,可以創建一門期刊編輯學,對期刊編輯的基本理念,運作程序、運作規則、期刊美學等諸多問題進行全面深入地探討,為我國學術期刊的有序發展和良性循環提供理論基礎。
(五)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理論創新。
    學術的本質在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回顧2002年我國法學期刊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法學期期刊辦刊理念落后,運作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意識。
    我國法治建設日新月異的發展呼喚法學理論的創新和法學期刊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立,是對傳統法律制度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法治建設中出現的新現象、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迫切要求法學理論工作者努力發現,勇于大膽探索和努力創新,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現實問題的、理論前沿問題和敏感問題進行深入大膽探討積極探討,理論聯系實際,力求給予符合實際的有說服力的科學問答,法學期刊義不容辭。
(作者為高校文科學術文摘雜志社編輯,原文刊載法學雜志)
        
        
      首都法學網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中美法律信息與圖書館論壇(CAFLL)
      國家圖書館       美國法律圖書館學會(AALL)       國家檢察官學院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圖書館       國際法律圖書館協會(IALL)       最高人民法院圖書館

主管單位:中國法學會  主辦單位:中國法學法律網合作機制 技術支持: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寶)
電話:010-82668266-152 傳真:010-82668268
加入收藏 | 本站首頁 | 聯系我們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