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信息研究 > 法律圖書館研究
|
|
法律圖書館研究 |
|
|
關于法學圖書館的思考(留學意大利感想之四) |
|
薛軍 |
點擊量:4754 |
|
|
|
|
|
|
|
在"之三"中,我通過對比薩大學法律系的觀察,提出了讓教授們回到法律系去的主張。可能有人會認為,你這個建議在中國不一定行得通。君不見,中國的學者有著獨特的"書房情結",追求的就是在自己家里的書房中品茗夜讀的感覺嗎?中國的教授們,即使你給了他工作室,他不一定就在那里工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甚至可以以之為題做些文化觀念上的比較考察。在意大利留學期間,我去過不少教授家做客,有一個現象讓我捕捉到了:意大利的教授們都沒有什么規模巨大的書房。他們擺在家里的書,很少超過三個書架,而且我發現,這些書很多都是一些同行贈送的書。是這些家伙不愛買書,不愛讀書嗎?非也!奧秘就在于,他們的書房就在法律系里面。在介紹教授們的工作室的時候,有一個細節是不能忽視的:意大利的教授們的工作室往往就在圖書館里面,而且(由于空間有限,圖書太多),在很多情況下,教授們的工作室本身也成為圖書館擺放圖書的地方。如此說來,意大利的法律系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縮小書與人的距離,增加書的可接近性。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辦公室就在圖書館里面。當你要查閱什么書的時候,你只需要走幾步路,伸個手就可以拿到,那么這個圖書館與你的書房有什么差別呢?既然你的這個"書房"里面什么書都有,而且你基本上也被認為是這個"書房"的主人,你還覺得有必要自己去買這些書,在自己的家中另起一套爐灶嗎?絕對不會的。這就是為什么意大利的教授往往沒有自己的私人書房,自己個人買書也不多的原因之所在! 不過,再設想另外一種情況。如果你所在的學校的確有一個圖書館,但是,它離你工作的地方(無論你選擇家或者法律系作為工作場所)距離甚為遙遠,而且它開門不早,關門到是挺早,進去的時候要通過金屬探測器,要押工作證,限制一次只能借5本,有些書還概不外借,超期(這個期往往是一個月)還要罰款,搞得書拿在手中如同燙手的芋頭一樣。圖書館里面沒有讀書的地方,沒有可用電腦的插座,沒有自助的復印機或者掃描儀。更加可恨的是,你要的書它基本上沒有,你認為基本沒有什么價值的垃圾,那里到是一大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肯定不得不自己來搞個人的圖書館建設了。 不說也知道,我所描述的這后一種情況,基本上就是中國的現實。中國的學者,購書欲望驚人,難道是因為他們都有收藏的愛好?我不這么認為。事實上,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想到要去縮小書與人的距離,我們沒有想到:法律系基本上應該就是法律系圖書館,而圖書館應該就是教授們的書房!所以,我應該在"之三"中提出的"法律系=教授工作室"的等式之后,再提出另外的一個等式:"法律系=教授們的圖書館"。 中國的教授以自己個人的財力大量購買圖書資料,建構自己的家庭圖書館,把家庭作為自己工作的中心。這樣的做法,在我看來有很多的弊端。家庭生活與工作應該適當分離,否則二者會互相干擾。中國的學者普遍有熬夜的習慣,主要原因不在于別的,就在于白天家里不安靜,他們必須等到鍋碗盆瓢交響曲結束,老人妻子孩子全部休息以后(晚上10點左右),才能夠安心工作,結果往往就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長期的熬夜導致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體質虛弱,學術思考力不夠。健康的靈魂來自于健康的體魄,難道不是嗎?另外,將家庭場所與工作場所相區分,在我看來,還有助于教授們的思維方式上的情景轉換,不至于在吃晚飯的時候,還捧著本《法哲學導論》,一副書呆子的樣子。他們離開了法律系(工作室+圖書館+研討會之類的東西),進了家門,就不再是什么學者,他們只是孩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我想,這樣的轉換非常有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諧。 不僅如此,在自己家里的個人書房中工作的學者,缺乏與同事交流的機會(這種交流,不是那種可怕的謀殺式的侃大山,而是輕松愉快地一起去喝杯咖啡,一起吃午餐之類的活動),缺乏調節,其工作的效率不會很高。我在意大利經常看到的情況是,到了午飯的時候,教授們紛紛不約而同地來到固定的小餐館,一起用餐,席間談笑風生,多少問題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上得到解決方案,多少思想的火花就是在這樣的場合被碰撞出來。我有幸經常參加這樣的"教授們的工作餐"。說實話,吃一頓這樣的午餐,對我而言,更感覺是一頓"學術大餐"。 但是,教授們能夠經常聚集在一起,必須以他們通常在法律系工作為前提。而他們之所以愿意在法律系工作,其前提條件就是這里有他們的工作室和完備的圖書資料。通過對意大利的大學教授的行為模式的觀察,我甚至產生了一種理論的確信,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行為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的形成和變化,主要取決于外在的制約條件的變化。中國的學者喜歡經營自己的家庭圖書館,也許根本不是一種什么玄妙的"書房情結"的產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被迫無奈的舉措,是中國的大學中不合理的"書"與"人"的空間配置格局的產物,是公共圖書資源不具有高度的可接近性的產物。 讓書與人幾乎零距離地融合在一起,是我所觀察到的意大利的法律系的共同的格局。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書與人的空間配置格局,其精髓就在于盡量增加藏書的可接近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書的根本價值。 還要明確指出的是,我在"之三"和這篇"之四"中雖然主要從教授的角度來談大學法律系的合理的空間結構和功能定位問題,但是,我并沒有忽視學生的存在。我看到,在比薩大學的法律系,在某種意義上,學生享受著與教授類似的待遇。他們可以非常自由地、隨意地進入任何一個圖書館,沒有任何管理人員會來干預他們。更加重要的是,在密密的書的叢林之中,常常放著不少寬大的桌椅供學生就地學習。他們不需要把書借出去(當然,要借也是可以的),有什么必要借出去呢?這里的圖書館是那么的安靜,什么復印機,掃描儀,電腦之類的工具都有,又沒有人趕你走,你想學習到什么時候都可以,想查閱什么書,盡管自己去拿就可以了。這里就如同你自己的家一樣,怎么折騰也沒有人來管。圖書管理員的任務不過是等你走后,把你用過的書恢復到原來的位置而已!在這里,如果說學生與教授有什么差別的話,教授們是不過是在圖書館里面有間固定的房間,學生們則是在圖書館里面有張書桌。對于讀書而言,我覺得這樣的差別不是很大。我記得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圖書館的書架之間里面絕對沒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因為圖書館在我們這里被理解為一個放書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既用來放書,也用來讀書的地方。那時,我經常被迫蹲在圖書館的地上看書。到意大利之后,目睹別人的做法,我為中國的年青的學生感到憤憤不平。 關于書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能忽略。圖書采購,千萬不能讓什么圖書館采編部的人來干。這些人又不是專家學者,他們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書有價值呢?我在比薩期間看到的是,書的采購完全控制在教授的手中。他們負責在出版社郵寄來的圖書目錄上打鉤,讓輔助人員去買。而且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國內或國外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而本圖書館沒有購置的時候,他們會找來輔助人員,登記在待購圖書目錄中。不出一個星期之后,這本書就會上架。如果要的書已經脫銷,輔助人員會通過意大利圖書館聯合目錄查詢收藏了此書的圖書館,請求他們復印一本郵寄過來,或者將多余的副本調劑過來。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我的確在意大利的法律系的圖書館里面感受到一種要什么書有什么書的暢快! (本文轉自中國法律文化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