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轉到了法學院(當時還叫做法律學系),成為了清華法學院復建后的第一屆本科生。當時,法學院還處于一窮二白的初創階段,專職教師只有三四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全加起來也不過四十幾個人,資金和設備寥寥無幾,于是我有幸親歷了清華法學院那段快樂而難忘的創業時期。
剛到法學院不久,院里就讓我們這班學生幫忙將法律圖書館從人文學院搬到學校圖書館。我們盤算著不知道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工作,于是召集了全班大多數人,整整齊齊地出現在了圖書"館"的門口。搬書的進度之快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因為圖書的數量實在有限,大概只有五百多本,不少人還沒出上力,書已經全部搬完了。法律圖書館的新家在學校圖書館五層,管它叫"圖書館"其實并不確切,那只是一個幾十平方米的閱覽室,里側是七八個書架,擺放著法律圖書館的全部家當,外側則是一些桌椅,可以容納二十個人閱覽和自習。盡管圖書館實際上只是一個小小的圖書室,但仍叫我們興奮不已,因為至少要比老師的辦公室強多了!當時法學院辦公室在清華中央主樓的十層,是一個只有五十多平方米的一間半的屋子,上去一趟也頗費周折,要先乘電梯到八層,然后再循防火樓梯上到十層。聽說當時剛剛卸任的某大國總統來清華訪問,非常想看看法學院,學校領導想了很多辦法才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很快,這個門牌號為510的法律圖書館成為了我們最喜歡的地方。法學院的老師常說,圖書館對于法律學生的重要性,就如同實驗室對于工科學生的重要性一樣。這話簡直太形象了。圖書館雖然書并不多,但我們總是想在這里呆得久一點,再久一點。一開始,法律圖書館只是周一到周五的白天提供閱覽,但管理員架不住我們的軟磨硬泡,同意在晚上和周末開放,不過要我們自己負責管理,我們自然滿口答應。于是我又成了幾名兼職管理員中的一員,平時的傍晚和周末的早晨,早早到收發室領了鑰匙,打開法律圖書館的門等待更多的同學到來,然后到閉館時,再整理座椅鎖上門歸還鑰匙,踏著灑滿星光的林陰小路回宿舍。平時,如果需要借書還書,大家就采取自助的方式,自己填卡片、辦手續。在這樣寬松的管理下,三年下來,法律圖書館居然一本書未丟,這是頗讓我們自豪的一件事。
那時,初學法律的我,對許多基本的法學學說還懵懵懂懂,知之甚少。于是就如同饑餓的孩子,只要是法律圖書館的書,都會拿過來看一看,其中既有《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等經典的法理著作,也有最高人民法院編纂的案例集等實務作品。我不算勤勉的學生,屬于"好讀書,不求甚解"類型的典型代表。那些經典著作只是囫圇吞棗粗略讀過,或者只是挑感興趣的題目讀個別章節,于是現在能記得的并不多。相對于用復雜概念講述法律的書籍,我更喜歡用生動的筆觸寫法律的作品。最愛的便是約翰·麥·贊恩(John Maxcy Zane)的《法律的故事》一書,作者從蟻群的規則開始講法律的起源,揭示了"人類在法律領域里漫長而艱苦的探索。人們用流血的雙腳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由奴役走向自由"(封底語),令人拍案叫絕。相比那些陳年舊書,新書的到來總是令人興奮。法律圖書館發展很快,隔三差五便有數十本新書從對面負責法律圖書編目的509室送過來。每次書車推過來,我們總是一陣歡呼,然后幫忙把書分門別類上架。新書中能聞到淡淡的墨香,封面設計也更漂亮,內容自然也更前沿,于是很容易成為"搶手貨"。
由于法學院學生很少,法律圖書館就成了我們學習和討論的最佳場所。在那里,我們就法律問題爭論不休;在那里,我們挑燈夜讀,準備考試;在那里,我們寫出了本科畢業論文。法律圖書館也幫我們創造了很多歷史:1997年,我們在這里創辦了法學院的第一份學生報紙《法苑》;1998年,我們在這里掀起了參加律考的熱潮,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一群學法不到兩年的法律學生,居然創下了近百分之百的通過率,其中還有北京前十名的高分;1999年,我們第一次探討自己建設法律網站的可能性,幾個月之后,明理法律網站初具規模。
沒人明白,為什么在資源那么貧乏的情況下,大家的學習熱情卻那么高漲。法律圖書館對于我們,就仿佛一扇窗,讓我們發現了另一片天空。
1999年底,清華法學院的明理樓落成了,法律圖書館也要搬到新樓里。法律圖書館不再是一個小閱覽室,而將真正成為2000平方米的四層圖書館了。三年下來,我們的法律圖書已經很多,圖書館搬家已經不是我們學生用板車就能完成的任務了,搬家公司的卡車來了,一次次往返于學校圖書館和明理樓之間。在510的最后的日子里,盡管大家都歡欣鼓舞著可以擁有規模更大更先進的圖書館,我卻常常有些惆悵、有些留戀。在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記憶。
去年10月份,我結束了在海外的兩年工作,回到久違的明理樓,第一件事便是到法律圖書館看看。在一排排整齊的圖書中,忽然發現一本稍顯破舊的書,抽出來便看到了那熟悉的封面--《法律的故事》,約翰·麥·贊恩著。腦海中不由想起那句話:"人們用流血的雙腳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由奴役走向自由"--是的,這就是法律的歷史。
(原文載自正義網) |